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A.道德观念
B.道德评价能力
C.道德信念
D.道德原则
A.道德信念
B.道德评价能力
C.道德观念
D.道德原则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行为
A.道德意志形成的特点是从抗诱惑能力较弱逐渐发展到抗诱惑能力较强
B.道德意志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C.道德意志的形成表现为道德动机经常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D.道德意志的形成还表现为排除内外干扰,实现其道德行为
A.方式
B.手段
C.技能
D.习惯
A.行为习惯
B.道德观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A.榜样示范
B.奖励
C.抗诱惑力
D.惩罚
A.他律阶段
B.自律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A.0~5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20岁
A.4-12岁
B.10岁以后
C.5、6岁以前
D.10岁以前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角色扮演法
D.诱导法
A.方式
B.结果
C.动机和目的
D.习惯
A.可逆性
B.权威
C.公证
D.自我中心
A.可逆性
B.权威
C.公证
D.自我中心
A.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造成的后果追究行为者的责任的
B.儿童的道德性是由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C.研究道德问题不宜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两难故事法
D.一般情况下,6~7岁儿童处于从权威阶段向自我中心阶段过渡时期
A.6~7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A.互惠道德6~7岁
B.互惠道德10~12岁
C.强制道德6~7岁
D.强制道德5~10岁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角色扮演法
D.诱导法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A.想像
B.情感
C.思维
D.意志
A.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B.四阶段说
C.六水平三阶段学说
D.六阶段说
A.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B.秩序和法规定向
C.社会习俗的定向
D.社会契约的定向
A.前习俗
B.后习俗
C.习俗
D.半习俗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A.道德
B.利他
C.移情
D.社会价值
A.皮亚杰的“童道德判断研究”
B.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D.李伯黍等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A.道德
B.品德
C.人生观
D.世界观
A.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
B.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
C.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
D.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
A.道德评价和道德理想
B.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C.道德评价和道德情操
D.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
A.内化
B.外化
C.同化
D.具体化
A.定向结构
B.执行结构
C.定型结构
D.生成结构
A.道德认知——动机系统区
B.道德观念——动机系统区
C.道德认知——感情系统区
D.道德观念——感情系统区
A.移情
B.对道德情境或事件的注意与知觉
C.道德判断
D.意动
A.对偶故事法
B.角色扮演法
C.道德两难故事法
D.诱导法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思维
A.从“别人”到“自己”
B.儿“自己”到“别人”
C.从“他律”到“自律”D从“自律”到“他律”
A.评价的实际活动
B.评价的榜样
C.道德观念教育
D.道德信念的教育
A.角色扮演法
B.诱导法
C.道德两难法
D.小组道德讨论法
A.道德意志薄弱
B.父母的溺爱迁就
C.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D.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A.醒悟、自新、转变
B.醒悟、转变、自新
C.转变、自新、醒悟
D.转变、醒悟、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