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
快捷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马上登录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资料及答案(五)

上传者:甜甜老师

卷面总分:60 分

所需费用:9.0 元

是否有答案:有

作答时间:30 分钟

练习次数:4405 次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资料及答案(五)
51 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52 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53 ()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

A.道德观念
B.道德评价能力
C.道德信念
D.道德原则

56 下列关于道德意志形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道德意志形成的特点是从抗诱惑能力较弱逐渐发展到抗诱惑能力较强
B.道德意志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C.道德意志的形成表现为道德动机经常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D.道德意志的形成还表现为排除内外干扰,实现其道德行为

58 道德行为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

A.行为习惯
B.道德观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61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62 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20岁

63 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4-12岁
B.10岁以后
C.5、6岁以前
D.10岁以前

65 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角色扮演法
D.诱导法

69 皮亚杰认为()

A.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造成的后果追究行为者的责任的
B.儿童的道德性是由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C.研究道德问题不宜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两难故事法
D.一般情况下,6~7岁儿童处于从权威阶段向自我中心阶段过渡时期

70 “互惠道德”一般在()出现。

A.6~7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71 他律道德,也可以称为(),在()间出现。

A.互惠道德6~7岁
B.互惠道德10~12岁
C.强制道德6~7岁
D.强制道德5~10岁

72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73 柯尔伯格研究品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角色扮演法
D.诱导法

74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75 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76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77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79 柯尔伯格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品德发展的()

A.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B.四阶段说
C.六水平三阶段学说
D.六阶段说

82 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84 下列研究或实验属于横向研究道德性问题的是()

A.皮亚杰的“童道德判断研究”
B.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D.李伯黍等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85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86 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87 ()是个性中只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A.道德
B.品德
C.人生观
D.世界观

88 林崇德的品德结构子系统中的()系统,实际上与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相吻合。

A.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
B.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
C.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
D.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

89 林崇德的道德动机系统的核心因素是()

A.道德评价和道德理想
B.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C.道德评价和道德情操
D.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

92 章志光认为,()是参与道德执行过程而有决定意义的意识系统或道德动机系统,也是个人在品德上表现了高度自觉性与自律性的关键机制。

A.道德认知——动机系统区
B.道德观念——动机系统区
C.道德认知——感情系统区
D.道德观念——感情系统区

96 小学生道德评价的特点是只会评价他人,而不会评价自己。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迅速发展。这说明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具有()的顺序。

A.从“别人”到“自己”
B.儿“自己”到“别人”
C.从“他律”到“自律”D从“自律”到“他律”

98 ()是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品德教育模式。

A.角色扮演法
B.诱导法
C.道德两难法
D.小组道德讨论法

99 下列属于造成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的是()

A.道德意志薄弱
B.父母的溺爱迁就
C.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D.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100 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转化过程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是()

A.醒悟、自新、转变
B.醒悟、转变、自新
C.转变、自新、醒悟
D.转变、醒悟、自新

为梦想加油,祝您心想事成!
paylogo
支付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