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秩序
B.问题准备
C.安排好中心发言人
D.教师要准备好最终答案
A.实验室实验
B.实际作业
C.讲授法
D.案例教学
A.课堂讨论法
B.讲授法
C.问题教学法
D.练习法
A.弗兰克
B.凯勒
C.格斯纳
D.赫尔巴特
A.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
B.有利于发挥每个班主任的作用
C.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D.容易维护课堂纪律,提高教学质量
A.有利于发挥每个班主任的作用
B.以课为单位来安排各科教学
C.容易维护课堂纪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A.有利于女生在稳定 的班风中学习
B.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A.有利于因材施教
B.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C.有利于女生在稳定 的班风中学习
D.有利于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A.凯勒制教学
B.小队教学
C.专题研讨
D.选科制
A.网络辅助教学
B.网络远程教学
C.个别教学制
D.小班化教学
A.需要向“小班”概念转变
B.需要向导师意义下的“导师班”转变
C.向“男生班”或“女生班”概念转变
D.需要向“同龄班”概念转变
A.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式讲解模式
B.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练习模式
C.基于网络资源的阅读模式
D.基于网络资源的实验教学模式
A.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练习模式
B.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C.基于网络资源的实验教学模式
D.基于网络资源的阅读模式
A.基于网络资源的阅读模式
B.基于网络资源的实验教学模式
C.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练习模式
D.基于网络讨论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A.中国的课堂教学绩效低,而美国较高
B.中国的课程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而美国通过多次测验、课程论文、课堂参与等综合考核
C.中国教师课前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而美国教师课前对学生几乎不了解
D.中国大学课堂讲解细致,而美国比较粗放
A.50-100名学生合成大班上课,由一位教师顺次主讲,其他教师协助工作
B.教师与学生签定“工约”
C.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教师分工指导
D.学生到指定教学中心,利用各种仪器、图书和设备进行独立学习
A.班级授课制
B.选科制
C.小队教学
D.专题研讨
A.弗兰克
B.凯勒
C.格斯纳
D.赫尔巴特
A.弗兰克
B.夸美纽斯
C.凯勒
D.赫尔巴特
A.广域网
B.城域网
C.局域网
D.万维网
A.课件难以随意改动
B.师生难以互相觉察对方的表情和反应
C.成本低廉
D.一般要求光线较暗的课堂环境
A.智能性
B.交互性
C.集成性
D.易扩展性
A.教法
B.教具
C.教材
D.案例
A.教师水平有限
B.学生听不懂案例
C.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
D.案例不真实
A.案例不真实
B.案例教学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C.教师水平有限
D.学生听不懂案例
A.对话
B.合作
C.平等
D.以上都对
A.哈佛大学
B.伦敦大学
C.剑桥大学
D.北京大学
A.教育学和心理学
B.人类学和文化学
C.法学和医学
D.哲学和社会学
A.针对性
B.真实性
C.新颖性
D.目标性
A.文字描述法
B.录音录像展示法
C.真实情境表演法
D.讨论法
A.1996
B.1997
C.1998
D.1999
A.明确的目的性
B.强烈的兴趣性
C.灵活的启发性
D.结果的高效性
A.明确的目的性
B.强烈的兴趣性
C.教师的主动性
D.鲜明的针对性
A.教育平等
B.终身教育
C.全民教育
D.以人为本
A.讲授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D.讨论式
A.讲授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D.讨论式
A.“二手”
B.“直接”
C.“间接”
D.“重复”
A.“一手”
B.“直接”
C.“间接”
D.“重复”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
A.活动体验法
B.实验探究法
C.案例分析法
D.练习法
A.领导重视不够
B.教学观念陈旧
C.学生没有研究能力
D.缺乏相应的资源条件
A.全外型
B.半外型
C.中间型
D.混合型
A.渗透型
B.交替型
C.示范型
D.混合型
A.全外型
B.半外型
C.中间型
D.混合型
A.19所
B.25所
C.31所
D.55所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计算机网络不发达
B.学生不喜欢网络教学
C.领导不重视网络教学
D.CAI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A.互动多元化
B.教学无纸化
C.教学虚拟化
D.教学非线性
A.可以使教师的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
B.易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C.可以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学习,以利于控制纪律
D.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A.可以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学习,以利于控制纪律
B.可以使教师的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
C.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开化、公正化
D.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相关试卷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一)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二)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三)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四)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五)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六)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七)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八)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九)
教师资格证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3000试题及答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