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试卷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A.1877
B.1901
C.1889
D.1903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A.人的本质及其改变的规律
B.教与学的科学
C.教育过程中的行为
D.学校教育环境中学、教与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A.彼此独子
B.相互并列
C.二者并重
D.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的关系
A.学生心理
B.教师心理
C.管理心理
D.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心理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5~_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统计》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A.描述
B.监控
C.解释
D.预测
A.俄国的卡普捷列夫
B.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C.德国赫尔巴特
D.美国桑代克
A.桌椅
B.课堂气氛
C.照明
D.课本
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知心理学
D.信息论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D.边缘性学科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A.彼此并列互不相干
B.可以相互替代
C.各自独立毫无关系
D.其研究对象相互交叉,其研究成果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A.各自独立
B.互相替代
C.彼此兼容
D.普心是教心的基础,教心成果印证与发展普心的理论内容
A.彼此独立
B.儿心是教心的基础
C.教心是儿心的具体应用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A.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B.彼此替代
C.彼此部分交叉又有各自对象,研究成果互相补充
D.彼此兼容,互相替代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A.社会性B差异性C平衡性D顺应性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情感型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客体永恒性
B.自我中心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