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快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A.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示的。

B.儿童初期出现的道德行为是无意的偶然表现。

C.道德行为是品德的表现。

D.道德性包括道德行为和品德。

相关推荐
1应用题解题策略属于()

A.元认知策略
B.阅读理解策略
C.一般解题策略
D.具体解题策略

2小学生分析把握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解析策略一般包括()

A.读、提、选、找
B.读、提、判、找
C.提、判、选、找
D.提、读、判、找

3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

A.复习策略
B.谐音法
C.形象联想策略
D.群集策略

4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概括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群集策略

5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学习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通用策略
D.宏观策略

6属于元认知的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7下列属于学习策略的特征的是()

A.调控性
B.有效性
C.过程性
D.程序性

8以下学习策略从分类上看,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调整阅读速度
B.获得个别指导
C.自我测查
D.重新阅读

9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0()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1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1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15品德是道德性发展到()的表现。

A.初级阶段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
D.一定阶段

16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A.二者相互区别
B.二者相互联系
C.二者相对独立
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17道德性是指()

A.指由舆论力量与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实行的总和
B.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显示的某些稳定特性或倾向
C.是个人道德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
D.一个人的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

18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19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2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2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2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3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24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25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27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28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29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30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31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33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34下列不属于品德构成的心理成分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动机

35()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A.道德观念
B.道德感
C.良心
D.价值观

36当道德观念与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

A.道德行为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信念

37品德中两个主要的构成成分是()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
C.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38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使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得以沟通并实现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判断
D.道德意志

39()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所持的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或状态。

A.品德
B.态度定势
C.移情
D.良知

40人对自己行为所进行的反省或情绪上的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

A.道德评价
B.良心
C.移情
D.从众

41一位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联系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并激情满怀地朗诵《满江红》以感染学生,从品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做法意在培养学生的()

A.自觉性道德情感
B.伦理性道德情感
C.移情性道德情感
D.想象性道德情感

42我国心理学家()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

A.李伯黍
B.李辽
C.章志光
D.肖锋

4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45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46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47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4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49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7天畅享卡
¥9.80
季卡
¥49.90
推荐
年卡
¥99.80
paylogo
支付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