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仅需5分钟,人工查询点这里
信息发布
登录 | 注册
个人中心
×
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微信扫码登录
资料信息 - 让知识更有价值
水质计算中,下列流速、一级降解系数、横向混合系数、纵向离散系数的单位表达,正确的有( )。 A.m/s,1/s,m2/s,m2/s B.m/s,1/a,m2/s,m/s, C.m/s,1/a,m2/s,m2/s D.m3/s,1/d,m/s,m2/s
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河流中的氨氮浓度分布,需要的基础数据包括()。 A.河流过水断面面积 B.污水排放量、氨氮排放浓度 C.氨氮一阶动力学反应速率 D.河流流量、河流氨氮背景浓度
关于纵向离散系数DL与横向离散系数My说法正确的有()。 A.断面完全混合均匀长度主要取决于My B.同一河段同一流态下,DL与My呈反比 C.DL反映由于断面流速不均导致的分散混合能力 D.My反映由于紊动扩散及垂向流速不均导致的分散混合能力
下列与地下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大小有关的因子有( )。 A.包气带岩性和土层结构 B.降雨量大小和降水形式 C.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 D.含水层岩性和水力坡度
河口一维潮平均水质模型不能忽略纵向离散项的原因,可解释为() A.海水参与了混合稀释 B.涨落潮导致混合作用增强 C.O′Connor数增大到不可忽略的程序 D.河口生物自净能力变弱
某河流控制断面的上游河段有甲、乙两个污染源,设计流量下控制断面的增量浓度可由甲、乙两个源的排放负荷与断面浓度线性响应关系简单线性叠加得到,其前提条件有()。 A.排污水量与河流设计流量相比可忽略 B.污染物符合一级降解规律 C.污染物符合二级降解规律 D.污染物为难降解化学物质
利用一维水质模型预测持久性污染物事故排放对下游河段的影响,需确定的基本参数有()。 A.降解系数 B.纵向离散系数 C.河流流速 D.垂向扩散系数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 )扩散混合。 A.纵向 B.紊流 C.垂向 D.横向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中,溢油在海面上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 )等,同时与当地海区气象条件、海水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A.物理过程 B.化学过程 C.沉淀过程 D.生物过程
溢油动力学过程一般划分为( )。 A.扩展过程 B.扩散过程 C.漂移过程 D.分解过程
按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的特点,一般利用水质模型进行预测评价的污染物可以分为( )。 A.持久性污染物 B.废气 C.毒性污染物 D.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 )。 A.室内模拟实验测定 B.专业判断法 C.现场实测 D.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
水质模型的标定与检验,实际上是实测的水质数据与模型计算的水质分布的比较。这些“比较”所包括的内容和条件是( )。 A.各实测的水质数据系列与根据其相应条件计算的水质数据的比较 B.对于所有的水质数据系列和取得某一数据系列的所有河段,均应使用相同的负荷组分、速率系数和输移系统 C.负荷、源、汇、反应速率和输移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位置上应该是长期不变的;除非系统的变量是与所定义的过程相互联系的,或者是能直接测量的 D.不需要在将来的计算中将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进行比较
用河流平面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水质,可以获得的水质特征值有( )。 A.测点垂向平均浓度 B.表层横向平均浓度 C.过水断面平均浓度 D.过水断面内最大浓度
下述关于数学模式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该法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水体水质变化 B.该法不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 C.一般情况下,此法比较简便 D.此法的不足之处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对物理模型法描述正确的有( )。 A.该法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 B.该法虽定量化程度很差,但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再现性好 C.该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很容易模拟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 D.该法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的基础数据,且制作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筛选和确定地表水环境水质影响预测的因子,应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受纳水体的( )等进行。 A.水环境状况 B.评价工作等级 C.水体规模 D.规模、流态
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有( )。 A.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 B.S-P模式 C.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D.湖泊、水库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预测潮汐河口的水质变化时,在选择海湾二维水质模式的条件下,一般采用( )等数值求解方法来模拟预测流场和浓度场的分布和变化。 A.有限差分法 B.有限元法 C.有限体积法 D.有限积累法
用河流平面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水质,可以获得的水质特征值有()。 A.测点垂向平均浓度 B.表层横向平均浓度 C.过水断面平均浓度 D.过水断面内最大浓度
假设枯水期事故排放导致苯胺瞬时泄漏进入河流,若河流径流量为常数,采用一维动态水质解析模式进行下游敏感断面苯胺浓度预测,需要的基本参数有()。 A.横向混合系数 B.纵向离散系数 C.河道过水断面积 D.苯胺的一级降解系数
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化学过程主要指污染物在水中发生的理化性质变化等化学变化 B.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是污染物在水中稀释自净和生物降解过程
河流流量可以通过( )得到。 A.测流研究 B.示踪研究 C.水动力学实测 D.专业判断
某入海河流在下游修闸建水库阻挡咸潮上溯,河流、水库、咸水河口段的控制断面位置见下图。现状分析显示枯水设计流量条件下,控制断面X、Y、Z的氨氮浓度占标率分别为80%、100%、110%,若要全部控制断面达标,减排氨氮有效的河段有( )。 A.X断面上游 B.X-Y河段 C.Y-Z河段 D.Z断面下游
在对河流进行模拟预测时,下列( )是模拟预测的关心点。 A.水文站附近 B.取水口附近 C.例行水质监测断面 D.水文特征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
在流动缓慢的地表水体中,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直接因素有()。 A.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B.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水体的紊动扩散能力 D.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
河流水质模型单参数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有( )。 A.实验室测定法 B.多参数优化法 C.示踪试验法 D.Kol法
某河段控制断面上游拟新增两个稳定排放源W1、W2。规划允许两个新增源在该断面COD浓度增量限值为0.5mg/L。若设计水文条件下,W1、W2在该断面的单位负荷响应系数分别为α1=0.02和 A.方案1,W1:12.5kg/d,W2:25.0kg/D B.方案2,W1:20.0kg/d,W2:10.0kg/D C.方案3,W1:25.0kg/d,W2:1.0kg/ D.方案4,W1:4.0kg/d,W2:40.0kg/D
进行河流稳态水质模拟预测需要确定()。 A.污染物排放位置、排放强度 B.水文条件 C.初始条件 D.水质模型参数值
采用两点法进行耗氧系数K1估值时,需要监测上、下游两点的()。 A.BOD浓度 B.COD浓度 C.流速 D.水温
针对稳定点源排放,可采用的不利设计水文条件有( )。 A.10年平均流量 B.10年最丰月平均流量 C.10年最枯平均流量 D.10年最枯7天平均流量
利用河流BOD-DO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需要确定上游来水流量、废水排放量和BOD5浓度,以及()。 A.上游来水BOD5浓度 B.上游来水DO浓度 C.BOD5耗氧系数 D.大气复氧系数
进行河流稳态水质模拟预测需要确定( )。 A.污染物排放位置、排放强度 B.水文条件 C.初始条件 D.水质模型参数值
湖库水平衡计算中的出水量包括()。 A.地表径流量 B.城市生活取水量量 C.农业取水量 D.湖库水面蒸发量
进行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需要确定( )等。 A.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B.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C.设计水文条件 D.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
排污口形成的混合区出现在排污口的两侧(或上、下游),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水体包括()。 A.山区河流 B.湖泊 C.感潮河段 D.海湾
用两点法估算河流的一阶降解系数,需要测定的基本数据有()。 A.两断面的浓度 B.两断面的间距 C.两断面之间的平均流速 D.两断面间的平均河宽
某重污染河流,污染早期BOD5、NH3-N的降解系数KBOD5=0.20/d、KNH3-N=0.15/d。目前河流污染加重,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近期规划中,KBOD5和KNH3-N取值较为合理的有( )。 A.KBOD5=0.20/d,K NH3-N=0.15/D B.KBOD5=0.30/d,K NH3-N=0.10/D C.KBOD5=0.10/d,K NH3-N=0.10/ D.KBOD5=0.05/d,K NH3-N=0.05/D
河流某断面枯水期BOD5、NH3-N、COD达标,DO超标,若要DO达标,断面上游可削减负荷的污染物有( )。 A.DO B.BOD5 C.CO D.NH3-N
地表水质模拟影响预测中,需确定的参数和条件有()。 A.受纳水体背景浓度 B.设计水文条件 C.水质模型参数 D.污染源的排放方式
正常排污工况下,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点源允许排放量,需要使用的条件有()。 A.设计流量 B.背景浓度 C.水质模型参数 D.河道深度
采用两点法实测确定COD的一阶降解系数K,比较理想的条件包括()。 A.两断面间无排放源 B.两断面间河段断面较均匀 C.实测期间内河流流量稳定 D.两断面之间有支流汇入
(2019年)河流不利设计条件宜采用的是( )。 A.95%保证率最枯月流量 B.9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 C.85%保证率最枯月流量 D.8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
(2019年)河流断面现状监测,上、下午COD监测浓度分别为36mg/L和42mg/L,其质量标准为30mg/L,则COD标准指数为( )。 A.0.8 B.1.2 C.1.3 D.1.4
(2019年)某建设项目拟设排放口于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段,排放口上游河段背景调查适宜范围至少是( )。 A.500 B.800 C.1000 D.1500
(2019年)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调查河流水文情势应包括的内容有( )。 A.河流水期划分情况 B.河流枯水期调查 C.河流平水期调查 D.河流丰水期调查
(2019年)下列属于地表水影响预测模型水文参数有( )。 A.流量 B.坡降 C.扩散系数 D.流速
(2017年)某河道控制断面BOD 5.氨氮、DO执行的水质标准分别是4mg/L、1 mg/L、5mg/L,枯水期三者的实测值分别是3.0 mg/L、2.0 mg/L、4.0 mg/L,相应的饱和溶解氧值是8mg/L,则BOD 5、氨氮、DO的标准指数应为( )。 A.0.8 2.00 2.80 B.0.8 1.00 1.20 C.1.25 2.00 5.5 D.1.25 2.00 2.80
(2017年)某河流总磷浓度为0.20mg/L,拟建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预计为180天,假设同等流量条件及入库负荷条件下,水库建成后水库总磷浓度预计为0.15mg/L,建库将使水体类别从III类变为( )。 A.II类 B.III类 C.IV类 D.V类
(2017年)某排水枢纽流向、流量见下图,对应输入渠道流量Q 1、Q 2、Q 3的总氮浓度分别为TN 1=5mg/L、TN 2=12、TN 3=10mg/L,则对应排出渠道流量Q 4、Q 5的总氮浓度分别为( )。 A.TN 4=10 mg/L、TN 5=9 mg/L B.TN 4=5 mg/L、TN 5=10.5 mg/L C.TN 4=10 mg/L、TN 5=8 mg/L D.TN 4=5 mg/L、TN 5=8 mg/L
(2017年)水质计算中,下列流速、一级降解系数、横向混合系数、纵向离散系数的单位表达,正确的有( )。 A.m/s,1/s,m2/s,m 2/s B.m/s,1/a,m3/s,m/s C.m/s,1/a,m2/s,m 2/s D.m3/s,1/d,m/s,m 3/s
(2017年)河流某断面枯水期BOD 5、NH 3-N、COD达标,DO超标,若要DO达标,断面上游可削减负荷的污染物有( )。 A.DO B.BOD 5 C.COD D.NH 3-N
(2017年)某重污染河流,污染早期BOD 5、NH 3-N的降解系数K BOD5=0.20/d,K NH3-N=0.15/d。目前河流污染加重,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近期规划中,K BOD5和K NH3-N取值较为合理的有( )。 A.K BOD5=0.20/d,K NH3-N=0.15/d B.K BOD5=0.3/d,K NH3-N=0.10/d C.K BOD5=0.10/d,K NH3-N=0.10/d D.K BOD5=0.05/d,K NH3-N=0.05/d
(2017年)某入海河流在下游修闸建水库阻挡咸潮上溯,河流、水库、咸水河口段的控制断面位置见下图。现状分析显示枯水设计流量条件下,控制断面X、Y、Z的氨氮浓度占标率分别为80%、100%、110%,若要全部控制断面达标,减排氨氮有效的河段有( )。 A.X断面上游 B.X-Y河段 C.Y-Z河段 D.Z断面下游
(2016年)控制断面实测氨氮浓度超标2.5倍,则其标准指数为( )。 A.1.5 B.2.5 C.3.0 D.3.5
(2016年)稳定分层湖泊中,易缺氧的水层是( )。 A.表层 B.温跃层上部 C.温跃层下部 D.底层
(2016年)某河流上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4m3/s、1m 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下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3m3/s、2m 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 A.7.4mg/L B.7.5mg/L C.7.6mg/L D.7.7mg/L
(2016年)某市域范围内河流功能交接断面上、下游功能区氨氮标准浓度分别为2mg/L和1mg/L。为保证下游饮用水使用功能,拟定上游出境断面氨氮允许占标率为60%,则上游出境断面的允许氨氮浓度限值为( )。 A.1.0mg/L B.1.2mg/L C.1.5mg/L D.2.0mg/L
(2016年)某河段相邻功能区类别为Ⅲ类和Ⅳ类,设计枯水流量条件下,采用首断面和末断面控制,氨氮浓度沿程分布控制线见下图,功能区河长达标率大于零的控制线有( )。 A.C11(X) B.C12(X) C.C21(X) D.C22(X)
(2016年)某入海河流在下游修阐建水库阻挡咸潮上溯,河流、水库、河口段的控制断面位置见下图:现状分析显示枯水设计流量条件下,控制断面X、Y、Z的COD浓度占标率分别为10%、70%、110%,减少COD排放量对改善超标断面水质有效的河段有( )。 A.X断面上游 B.X—Y河段 C.Y—Z河段 D.Z断面下游
(2015年)某河流断面锌、总磷、氨氮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7、0.8、0.9,DO为1.2,问应该削减的因子是( )。 A.锌 B.氨氮 C.总磷 D.DO
(2015年)某水质指标检测浓度大于和小于水质标准各一次,其单项标准指数均大于1,则可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水质指标有( )。 A.COD B.DO C.pH D.总磷
(2015年)湖库水平衡计算中的出水量包括( )。 A.地表径流量 B.城市生活取水量 C.农业取水量 D.湖库水面蒸发量
(2014年)某拟建项目排放口的上游有一榨糖厂,仅旱季生产6个月,该糖厂允许COD排放量为180吨/年,点源调查时确认该糖厂旱季贡献的COD排放负荷是( )。 A.10吨/月 B.15吨/月 C.30吨/月 D.45吨/月
(2014年)已知某弱潮河口不同时期的海水入侵平均长度大致为50km、20km、10km,则对应的水期排序是( )。 A.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 B.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 C.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D.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
(2014年)某河流监控断面年内共有6次检测数据,其COD标准指数分别为0.8、0.9、1、1.2、1.5、2.1,该河流断面的COD测次超标率是( )。 A.33% B.50% C.67% D.83%
(2014年)某河流入湖断面COD、氨氮、总氮和BOD 5浓度分别为湖内水质目标的1倍、1.8倍、2倍和1.5倍。该河流与湖泊的水质目标为Ⅲ类,则该河流入湖断面的超标项目为( )。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2014年)湖泊根据其垂向水温分布特点,可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类。根据湖泊水替换次数指标判断,下表湖泊中,属于混合型的有( )。 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丁湖
(2014年)某河流断面DO和pH的标准指数均大于1,可能存在的状态有( )。 A.现状DO浓度低于功能区水质标准 B.现状DO浓度高于功能区水质标准 C.现状存在碱污染 D.现状存在酸污染
(2014年)某河流控制断面上有拟建增两个稳定排放源W1、W2。规划允许两个新增源在该断面COD浓度增量限值为0.5mg/L,若涉及水文条件下,W1、W2在该断面的单位负荷响应系数分别为则下列W1、W2的COD分配方案中,可行的有( )。 A.方案1 W1:12.5kg/d W2:25.0KG/d B.方案2 W1:20.0KG/D W2:10.0KG/D C.方案3 W1:25.0KG/D W2:1.0KG/ D.方案4 W1:4KG/D W2:40.0KG/D
(2013年)某季节性生产的榨糖厂,每年旱季生产6个月,按照设计流量条件计算的COD允许排放量为30吨/月,则核定该厂的COD总量指标为( )。 A.90吨/年 B.180吨/年 C.360吨/年 D.720吨/年
(2013年)某监测点的COD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 A.超标2.3倍 B.超标1.3倍 C.超标0.3倍 D.未超标
(2013年)采用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排污口岸边污染带的范围,根据多次现场实测验证得到的My/hu*均值为0.7,已知枯水设计流量条件下的断面平均水深为5m,摩阻流速为0.08m/s,则计算污染带范围采用的横向混合系数为( )。 A.0.28m2/s B.0.35 m2/s C.0.40 m2/s D.0.56 m2/s
(2013年)关于湖库水体垂向分层的正确说法有( )。 A.水深越浅越不易分层 B.径流越大越不易分层 C.面积越大越不易分层 D.温差是分层的主要因素
(2012年)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下游的省控断面COD水质目标为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50m3/s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COD占标率达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COD衰减率为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情况下,项目COD最大可能允许排污量为( )。 A.25.92t/d B.31.1 t/d C.32.40 t/d D.86.4 t/d
(2012年).在水质单指数评价中,需要考虑上、下限要求的指标有( )。 A.氨氮 B.PH C.DO D.COD
(2011年)某流域枯水期为12月到次年2月,4月份河流水质有机物浓度全年最高,8月份DO全年最低,6月份盐度最低。拟建项目废水排入该河道,常年排放污染物有BOD5、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水质影响预测需选择的评价时段为( )。 A.枯水期、6月、8月 B.枯水期、4月、6月 C.枯水期、4月、8月 D.4月、6月、8月
(2011年)3个相邻城市向同一河流干流排放某种难降解污染物,干流功能区目标(类别及限值)分布如下图所示:已知干流枯水设计流量为10m3/s,在忽略悬沙吸附沉降作用、背景负荷为零的条件下,保证3个城市所有功能区达标的最大允许负荷为( )。 A.14.4k/d B.43.2kg/d C.86.4kg/d D.129.6kg/d
(2011年)在宽浅河流中,对于间歇性排放的污染物,其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 )。 A.移流(或推流)、横向和纵向混合 B.移流(或推流)、垂向和横向混合 C.横向、纵向和垂向混合 D.移流(或推流)、垂向和纵向混合
(2011年)在流动缓慢的地表水体中,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直接因素有( )。 A.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B.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水体的紊动扩散能力 D.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
由于大气降水使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以饱和状态渗流形式进入含水层,这种污染属于( )污染。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含水层间越流型 D.径流型
某油罐因油品泄漏导致下伏潜水含水层污染,在污染物迁移模型的边界条件划定中,积累油类污染物的潜水面应划定为( )。 A.定浓度边界 B.与大气连通的不确定边界 C.定浓度梯度或弥散通量边界 D.定浓度和浓度梯度或总通量边界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现状监测一般要求( )的地下水监测。 A.枯、平、丰三期 B.枯、平两期 C.平、丰两期 D.枯、丰两期
Ⅱ类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的底部与潜水面之间的岩土层一般为()。 A.饱水带 B.非饱和带 C.天然隔水层 D.人工合成材料防渗层
某垃圾填埋场下游潜水监测井中检出特征污染物。假定潜水含水层为一维稳定流,则关于特征污染物运移源强类型为()。 A.连续点源 B.瞬时—连续点源 C.瞬时点源 D.混合源
下列关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介质粒径d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d越小,K越大 B.d越大,K越大 C.K与d无关,与液体黏滞性相关 D.K与d相关,与液体黏滞性无关
下列关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介质粒径d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d越小,K越大 B.d越大,K越大 C.K与d无关,与液体粘滞性相关 D.K与d相关,与液体粘滞性无关
固体废物在淋滤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属于地下水污染途径的( )。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径流型 D.越流型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流场预测中,解析法的计算过程不包括( )。 A.对建设项目所在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 B.利用勘察试验资料确定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C.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边界概化,同时依需水量拟定开采方案,选择公式 D.按设计的单井开采量、开采时间计算各井点特别是井群中心的水位降落值
下列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中,不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是( )。 A.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B.抽水系统控制技术 C.注水系统控制技术 D.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
符合GB 18599—2001标准要求的Ⅱ类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底部第一岩(土)层应是()。 A.包气带岩(土)层 B.饱水带岩(土)层 C.承压含水层 D.人工合成材料防渗层
某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区以导水性强的断层为边界,模拟区边界内含水层导水性较强,边界外含水层导水性较弱。关于该断层边界条件概化,正确的是()。 A.定水头边界 B.隔水边界 C.流量边界 D.断层边界
下列关于达西定律适用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达西定律适用于紊流 B.达西定律适用于雷诺数小于10的层流 C.达西定律适用于雷诺数小于100的层流 D.达西定律适用于雷诺数小于1000的层流
在潜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关于潜水变动带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正确的是()。 A.地下水位埋深越浅,给水度越小 B.地下水位埋深越深,给水度越小 C.地下水位埋深越浅,给水度越大 D.给水度与地下水位埋深无关
潜水含水层较承压含水层易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A.潜水循环慢 B.潜水含水层的自净能力弱 C.潜水含水层渗透性强 D.潜水与外界联系密切
地下水量均衡法适用于()。 A.I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评价 B.Ⅱ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位的预测评价 C.Ⅲ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评价 D.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水位的预测评价
某污水池下游300m处有潜水监测井。该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m/d,有效孔隙度为25%,水力坡度为0.5%。若污水池发生泄漏,污水进入含水层后水平运移到达监测井处的时间约为( )。 A.3d B.150d C.300d D.600d
某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前地下水污染调查,垃圾渗滤液向地下水渗漏的过程中,“三氮”沿地下水流向出现峰值的先后序列,正确的是( )。 A.NH4+→NO2-→NO3- B.NO3-→NO2-→NH4+ C.NH4+→NO3-→NO2- D.NO3-→NH4+→NO2-
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的背景值、对照值、监测值分别代表的是( )。 A.历史、天然、现状监测值 B.天然、历史、现状监测值 C.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监测值 D.非项目影响区、项目区、项目影响区监测值
«
15857
15858
15859
15860
15861
15862
15863
15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