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仅需5分钟,人工查询点这里
信息发布
登录 | 注册
个人中心
×
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微信扫码登录
资料信息 - 让知识更有价值
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的要求是( )。I.满足设备材料采购的需要;Ⅱ,满足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Ⅲ.注明建设工程合理使用年限;Ⅳ.满足工程招标的需要 A.I、Ⅱ、Ⅲ、IV B.I、Ⅱ、Ⅲ C.I、Ⅱ、Ⅳ D.Ⅲ、Ⅳ
每个楼梯段的最小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下列民用建筑楼梯段最小宽度( )不正确。 A.多层建筑不应小于1.10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0m B.医院病房不应小于1.30m,医院、疗养院主楼梯梯段不得小于1.65m C.商店建筑的共用楼梯梯段不应小于1.40m D.电影院主楼梯梯段不应小于150m
文化馆建筑的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的主要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o A.1.20m B.1.40m C.1.50m D.1.60m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所称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一般是指( )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文教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等。 A. B.建筑高度>50m C.建筑跨度>30m D.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
设计标准化包括( )。Ⅰ.设计标准规范;Ⅱ,标准设计;Ⅲ.国家有关工程设计的法规 A.Ⅰ B.Ⅱ C.I、Ⅱ D.Ⅲ
依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人民币( )以上的,必须进行招标。 A.50万元 B.100万元 C.150万元 D.200万元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未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等信息时,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 )罚款。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侬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人民币( )以上的,必须进行招标。 A.50万元 B.80万元 C.100万元 D.150万元
建筑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招标文件编制一般不少于( )。 A.15日 B.20日 C.25日 D.30日
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应达到的深度为( )。Ⅰ.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Ⅱ.能据以确定土地征用范围;Ⅲ.能据以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Ⅳ,应提供工程设计概算;V.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计;Ⅵ,能据以进行施工准备 A.Ⅰ、Ⅱ B.Ⅰ、Ⅱ、Ⅲ、Ⅳ、V、Ⅵ C.Ⅱ、Ⅲ、Ⅳ D.V、Ⅵ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的说法,以下( )有错。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工作 B.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机关应当对正在建设规划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 C.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对设计图纸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 D.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执行施工安全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严格按照( )进行审查,在审查报告中单列是否符合节能标准的章节。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论应为不合格。 A.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B.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C.建设部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通知 D.国家节能政策
已具备条件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施工许可证。 A.7日 B.10日 C.15日 D.一个月
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的方法是( )。 A.混合稀释 B.自然沉淀 C.生物降解 D.化学氧化
已知某湖当年入湖总磷负荷L,出湖水量Q,平均容积V,湖体总磷平均浓度C,湖水体总磷存续总量年增量M。则总磷的一阶反应速率常数K的估算式为( )。 A.K=V/Q B.K=(L-QC-M)/V C.K=(L-QC)/VC D.K=(L-QC+M)/VC
对于单向河流而言,利用准稳态模型进行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的影响预测时需要考虑( )。 A.纵向离散系数 B.横向混合系数 C.横向离散系数 D.径流系数
某企业A车间废水量100t/d,废水水质为:pH值2.0、COD浓度2000mg/L,B车间废水量也为100t/d,废水水质为:pH值6.0、COD浓度1000mg/L,上述A、B车间废水纳入污水站混合后水质为( )。 A.pH值4.0、COD1500mg/L B.pH值4.0、COD1800mg/L C.pH值2.3、COD1500mg/L D.pH值3.3、COD1800mg/L
某化工项目废水处理场进水量为10000m3/d,进水COD浓度为1500mg/L,COD总去除率为90%,废水回用率为50%,该项目废水处理场外排COD量为( ) A.0.75t/d B.1.5t/d C.7.5t/d D.15t/d
在潮汐河口和海湾中,最重要的质量输移机理通常是( )。 A.水平向输移 B.水平面输移 C.垂面输移 D.垂向输移
某河流的水质监测断面如图3所示,选用两点法测定河流的耗氧系数K1时,应采用()断面平均水质监测数据。 A.1、2 B.2、3 C.3、4 D.5、3
在河流中,主要是沿河纵向的对流,河流的( )是表征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作用的重要参数。 A.流量和流速 B.流量和水深 C.流量和河宽 D.水深和河宽
某排水枢纽流向、流量见图,对应输入渠道流量Q1、Q2、Q3的总氮浓度分别为TN1=5mg/L、TN2=12mg/L、TN3=10mg/L,则对应排出渠道流量Q4、Q5的总氮浓度分别为( ) A.TN4=10mg/L、TN5=9mg/L B.TN4=5mg/L、TN5=10.5mg/L C.TN4=10mg/L、TN5=8mg/L D.TN4=5mg/L、TN5=8mg/L
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86.4kg/d,平均排放浓度10mg/L,则排放口断面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 A.5.25mg/L B.3.00mg/L C.2.50mg/L D.2.40mg/L
湖泊水质模型.其中k为综合衰减系数,t为水力停留时间。该模型是()。 A.一维稳态模型 B.零维稳态模型 C.一维动态模型 D.零维动态模型
某河流上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4m3/s、1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下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3m3/s、2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A.7.4mg/L B.7.5mg/L C.7.6mg/L D.7.7mg/L
某入海小河感潮段断面均匀,假设该河段断面潮平均盐通量为零,根据上游水文站提供的实测期间流量估算的平均流速为0.01m/s,两断面间距8km,枯水期近河口断面X2、远河口断面X1实测潮平均盐度分别为30‰、18.2‰,根据河口潮平均估算模式,该河口实测潮平均纵向离散系数为( ) /s。注:河口潮平均水质模式(X向海为正), A.66 B.80 C.132 D.160
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Ⅲ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Ⅱ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10.0m3/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表7。表7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 A.0.50mg/s B.0.75mg/s C.1.00mg/s D.1.25mg/s
已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 A.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 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 C.尚有一定的有机耗氧物环境容量 D.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5km处DO浓度值达标
河流排污混合区内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是( )。 A.物理过程 B.化学过程 C.生物过程 D.降解过程
某入海小河感潮段断面均匀,假设该河段断面潮平均盐通量为0,根据上游水文站提供的实测期间流量估算的平均流速为0.01m/s,两断面间距为8000m,枯水期近河口断面X2、远河口断面X1。实测潮平均盐度分别为30%、18.2%,根据河口潮平均估算模式,该河口实测潮平均纵向离散系数为( )m2/s。注:河口潮平均水质模式(X向海为正)为S(x)=S0exp[(Uf/EX)x]。 A.66 B.80 C.132 D.160
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30mg/L。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 )。 A.0.10/d B.0.16/d C.0.17/d D.0.18/d
宽浅河流一维水质模拟中的纵向离散,主要是由( )形成的。 A.紊流 B.对流 C.垂向流速不均 D.断面流速不均
某河流总磷浓度为0.20mg/L,拟建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预计为180天,假设同等流量条件及入库负荷条件下,水库建成后水库总磷浓度预计为0.15mg/L,建库将使水体类别从Ⅲ类变为( )。 A.Ⅱ类 B.Ⅲ类 C.Ⅳ类 D.Ⅴ类
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 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 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 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 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
关于生物自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微生物在有氧或厌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B.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有机物易分解 C.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D.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对生物自净没有影响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 )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A.离散 B.转化 C.输移 D.紊动
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 )。 A.在河流横向断面上立即与河水充分混合 B.在河流横向断面上只经横向混合一定距离后与河水充分混合 C.经垂向混合、横向混合后与河水充分混合 D.当河流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污染物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15%时,可以认为此污染物的浓度已达到均匀分布
稳定分层湖泊中,易缺氧的水层是( )。 A.表层 B.温跃层上部 C.温跃层下部 D.底层
一般而言,影响河流水质状况的污染负荷、源和汇不包括( )。 A.来自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城市径流 B.来自工矿企业的点源 C.非点源 D.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面源
某重大危险源泄漏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1h)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时的沿程增量浓度见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约为( ) A.6800m B.7200m C.7600m D.8000m
河流水质模型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常用( )。 A.实验室测定法 B.现场实测法 C.Kol法 D.经验公式法
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86.4kg/d,平均排放浓度10mg/L,则排放口断面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 )。 A.5.25mg/L B.3.00mg/L C.2.50mg/L D.2.40mg/L
某拟建项目排污口对岸现有一个污水排放量为3.6万t/d的排污口,COD的排放浓度为100mg/L。河流上游枯水期设计流量为10m3/s,COD背景浓度15mg/L。该项目设计污水量为10.0万t/d,COD排放浓度为50mg/L。则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计算得到的排放断面COD起始浓度为( )。 A.21.56mg/L B.24.95mg/L C.42.80mg/L D.55.00mg/L
设计流量Q条件下的河段水动力参数,一般根据实测水文资料率定的α1、β1、α2、β2、α3、β3参数,按下列经验公式估计:断面平均流速:u=α1Qβ1;断面平均水深:h=α2Qβ2;断面水面宽:B=α3Qβ3。当采用零维、一维、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设计流量条件下的河流水质浓度时,三个模型至少分别需要( )上述参数。 A.0个、2个、4个 B.1个、2个、4个 C.1个、3个、5个 D.2个、4个、6个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的溶解氧浓度一般( )该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 A.高于 B.低于 C.略高于 D.等于
关于S-P模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研究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的最早的、最简单的耦合模型 B.其基本假设为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C.可以用于计算河段的最大容许排污量 D.河流中的溶解氧不只是来源于大气复氧
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 )。 A.判断是否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 B.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 C.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 D.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在河流中,确定影响污染物输移的纵向离散系数,较可靠的数值是使用( )得到的数值。 A.水动力实测 B.扩散方程 C.示踪实验 D.降解析出试验
不分层的非网状感潮河段,项目排污断面分配的月均浓度增量不得超过0.5mg/L,河口特征值年最枯月河段径流量Qf为3m3/s(含污水排放量),按一维稳态河口水质模型估算的该项目COD允许排放量是( )。 A.64.8kg/d B.129.6kg/d C.259.2kg/d D.518.4kg/d
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常需要考虑的准稳态是( )状况。 A.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B.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河流流量 C.定常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 D.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
设计流量Q条件下的河段水动力参数,一般根据实测水文资料率定的α1、β1、α2、β2、α3、β3参数,按下列经验公式估计:断面平均流速:u=α1Qβ1;断面平均水深:h=α2Qβ2;断面水面宽:B=α3Qβ3。当采用零维、一维、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设计流量条件下的河流水质浓度时,三个模型至少分别需要()上述参数。 A.0个、2个、4个 B.1个、2个、4个 C.1个、3个、5个 D.2个、4个、6个
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9m3/s、1m3/s,浓度分別为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 )。 A.1.10mg/L B.0.48mg/L C.0.42mg/L D.0.38mg/L
在河流水质模型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中,示踪物质进行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应大于( )Xm/μ。 A.0.5 B.1.0 C.1.5 D.2.0
某拟建项目排污口对岸现有一个污水排放量为3.6万t/d的排污口,COD的排放浓度为100mg/L。河流上游枯水期设计流量为10m3/s,COD背景浓度15mg/L。该项目设计污水量为10.0万t/d,COD排放浓度为50mg/L。则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计算得到的排放断面COD起始浓度为()。 A.21.56mg/L B.24.95mg/L C.42.80mg/L D.55.00mg/L
某河流上游发生可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假设河流流量恒定,化学品一阶衰减系数k=0.2/d,其下游x处的该化学品浓度峰值可用式估算,事故发生24小时后下游某处实测得到浓度峰值为1000mg/L,再经72小时到达下游某断面峰值浓度为( )。 A.254mg/L B.264mg/L C.274mg/L D.284mg/L
湖泊水质模型解析如下:.该模型是()。 A.零维稳态模型 B.一维稳态模型 C.零维动态模型 D.一维动态模型
3个相邻城市向同一河流干流排放某种难降解污染物,干流功能区目标(类别及限值)分布如图4所示。已知干流枯水设计流量为10m3/s,在忽略悬沙吸附沉降作用、背景负荷为零的条件下,保证3个城市所有功能区达标的最大允许负荷为()。 A.14.4kg/D B.43.2kg/D C.86.4kg/ D.129.6kg/D
某项目污水处理站进水COD浓度为900mg/L,采用生化-絮凝处理工艺,其COD去除率分别为80%和50%,则该污水处理站出水COD浓度为( )。 A.90mg/L B.100mg/L C.180mg/L D.360mg/L
己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 )。 A.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 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 C.尚有一定的DO环境容量 D.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2km内DO达标
为解决某河流溶解氧超标严重的问题,可削减的污染物有()。 A.总砷 B.氨氮 C.BOD5 D.氰化物
在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优先考虑使用( ),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可用( )。 A.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式法 B.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 C.数学模式法、类比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物理模型法
下列关于筛选预测水质参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项目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与污染物情况 B.结合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工程与水环境两者的特点,即可从将要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筛选水质参数 C.筛选的数目尽可能多 D.筛选的数目既要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使所选水质参数的影响预测能力基本反映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
顺直均匀对称河道,采用忽略对岸反射作用的岸边排放预测模式预测持久性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增量。已知河道流量为20m3/s,Mc=0.025m5/s2,在X=1000m处,河道中心浓度是排放侧岸浓度的()。 A.0.0173 B.0.368 C.0.5 D.0.632
某项目设计的循环水量为25000m3/d,循环补水量为400m3/d,其他新鲜用水量为2600m3/d,该项目的水重复利用率为()。 A.0.814 B.0.893 C.0.902 D.0.986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 /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 /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 )处。 A.995m B.1989m C.3979m D.5967m
某河流总磷浓度为0.20 mg/L,拟建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预计为180天,假设同等流量条件及入库负荷条件下,水库建成后水库总磷浓度预计为0.15 mg/L,建库将使水体类别从Ⅲ类变为( )。 A.Ⅱ类 B.Ⅲ类 C.Ⅳ类 D.Ⅴ类
海边码头油轮装卸作业柴油泄漏入海,环境风险事故分析中,油膜影响程度采用的分析模型是()。 A.完全混合模式 B.Streeter-Phelps(S-P) C.P.Blokker公式 D.O'connor河口模式
已知湖泊出湖水量2亿m3/a,年均库容3亿m3,入库总磷负荷量为50t/a,出湖总磷量20t/a,湖泊年均浓度0.1mg/L,据此采用湖泊稳态零维模型率定的总磷综合衰减系数为()。 A.1/A B.2/A C.3/A D.5/A
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下游的省控断面COD水质目标为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50m3/s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COD达标率占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COD衰减率为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情况下,项目COD最大可能允许排污量为()。 A.25.92t/D B.31.10t/D C.32.40t/ D.86.40t/D
已知某湖当年入湖总磷负荷L,出湖水量Q,平均容积V,湖体总磷平均浓度C,湖水体总磷存续总量年增量M。则总磷的一阶反应速率常数K的估算式为()。 A.K=V/Q B.K=(L-QC-M)/V C.K=(L-QC)/VC D.K=(L-QC+M)/VC
一般认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的增加。 A.氮、磷 B.pH、叶绿素A C.水温、水体透明度 D.藻类数量
顺直均匀河道,断面水质浓度变化负荷指数衰减规律C=C0exp(-kx/u),已知区间无污染源汇入且流量稳定,COD断面平均浓度每4km下降6%,原始断面COD浓度为10mg/L,下游16km处COD浓度为()mg/L。 A.8.8 B.8.3 C.7.8 D.7.6
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A.0.25 B.0.5 C.2 D.4
在宽浅河流中,对于间歇性排放的污染物,其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 A.移流(或推流)、横向和纵向混合 B.移流(或推流)、垂向和横向混合 C.横向、纵向和垂向混合 D.移流(或推流)、垂向和纵向混合
某流域枯水期为12月到次年2月,4月份河流水质有机物浓度全年最高,8月份DO全年最低,6月份盐度最低。拟建项目废水排入该河道,常年排放污染物有BOD5、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水质影响预测需选择的评价时段为()。 A.枯水期、6月、8月 B.枯水期、4月、6月 C.枯水期、4月、8月 D.4月、6月、8月
某河流干流流量为9m3/s,氨氮浓度为1.0mg/L;支流流量为1m3/s,氨氮浓度为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 A.10.0mg/L B.8.2mg/L C.5.0mg/L D.1.8mg/L
某重大危险源泄漏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1h)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时的沿程增量浓度见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约为()。 A.6800m B.7200m C.7600m D.8000m
某河段溶解氧标准限值为5mg/L。已知河流水温为20.4℃,饱和溶解氧DOf为9mg/L。利用标准指数等于1的条件计算出的溶解氧上限浓度为()。 A.11mg/L B.12mg/L C.13mg/L D.14mg/L
不分层的非网状感潮河段,项目排污断面分配的月均浓度增量不得超过0.5mg/L河口特征值,年最枯月河段径流量Qf为3m3/s(含污水排放量),按一维稳态河口水质模型估算的该项目COD允许排放量是()。 A.64.8kg/D B.129.6kg/D C.259.2kg/ D.518.4kg/D
河口水质模型的解析如下: 该模型的类型是( )。 A.零维稳态模型 B.一维动态模型 C.零维稳态模型 D.一维稳态模型
常用湖泊稳态水质模型中t为滞留时间,t的含义是()。 A.年出湖径流量/湖泊容积 B.年入湖径流量/湖泊容积 C.湖泊容积/年入湖径流量 D.年反推入湖径流量/湖泊容积
某排水枢纽流向、流量见下图,对应输入渠道流量Q1、Q2、Q3的总氮浓度分别为TN1=5mg/L、TN2=12mg/L、TN3=10mg/L,则对应排出渠道流量Q4、Q5的总氮浓度分别为( )。 A.TN4=10mg/L、TN5=9 mg/L B.TN4=5mg/L、TN5=10.5mg/L C.TN4=10mg/L、TN5=8mg/L D.TN4=5mg/L、TN5=8 mg/L
适用于()的浓度预测。 A.重金属 B.吸附态有机物 C.密度略小于或等于1的可溶性化学品 D.DO
关于河流复氧系数K2的说法,正确的有()。 A.复氧系数K2与温度相关 B.复氧系数K2与平均水深正相关 C.复氧系数K2与平均流速正相关 D.复氧系数K2与水面分子扩散系数相关
地表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 )作用所致。 A.紊动扩散 B.移流 C.沉降 D.离散
在海水污染物的混合扩散中溢油动力学扩展过程主要受( )控制。 A.惯性力 B.重力 C.黏性力 D.离心力
在选择河流水质模型时,必须考虑( )等重要的技术问题。 A.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B.水质模型所描述的空间尺度 C.污染负荷、源和汇 D.模拟预测的河段范围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此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法,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的要求包括( )。 A.高效 B.具有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性 C.测定简单准确 D.对环境无害
多参数优化法一般需要的数据是( )。 A.各测点的位置和取样时间 B.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 C.水质、水文数据 D.各排放口、河流分段的断面位置
正常排污工况下,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点源允许排放量,需要使用的条件有( )。 A.设计流量 B.背景浓度 C.水质模型参数 D.河道深度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均匀河段,无其他排放口,测得A、B两断面溶解氧浓度分别为5mg/L和6mg/L,按照一维稳态水质模拟分析,两断面间可能存在的断面平均浓度包括( )。 A.4.9mg/L B.5.1mg/L C.5.5mg/L D.6.1mg/L
根据项目外排污水的污染因子进行河道水质预测因子排序,其排序指数ISE的可能值有( )。 A.0 B.100 C.-100 D.-1
水环境影响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 )情况进行预测。 A.连续排放 B.瞬时排放 C.有限时段排放 D.无限时段排放
确定地表水环境水质模型参数的方法包括( )。 A.实验测定法 B.专业判断法 C.模型实测法 D.现场实测法
下列关于点源一维水质模型S-P模式基本假设说法正确的有( )。 A.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B.反应速率常数不是定常的 C.反应的速率常数是定常的 D.氧亏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下列关于河口混合类型与纵向离散系数DL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口垂向盐度梯度越大,DL越小 B.河口垂向盐度梯度很小时为充分混合河口,DL很大 C.河口垂向盐度梯度较大时为部分混合河口,DL较大 D.河口垂向盐度梯度很大时为盐水楔河口,DL较小
某入海河流在下游修闸建水库阻挡咸潮上溯,河流、水库、河口段的控制断面位置见题99图。现状分析显示枯水设计流量条件下,控制断面X、Y、Z的COD浓度占标率分别为10%、70%、110%,减少COD排放量对改善超标断面水质有效的河段有()。 A.X断面上游 B.X-Y河段 C.Y-Z河段 D.Z断面下游
排入河流水体的废水与河水的混合程度,与()有关。 A.排放口的特性 B.河流流动状况 C.废水的色度 D.河水与废水的温差
利用一维水质模型预测非持久性污染物事故排放对下游河段的影响,需确定的基本参数有()。 A.降解系数 B.纵向离散系数 C.横向混合系数 D.垂向扩散系数
«
15856
15857
15858
15859
15860
15861
15862
1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