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
快捷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马上登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试练习题及答案(一)

上传者:甜甜老师

卷面总分:60 分

所需费用:9.0 元

是否有答案:有

作答时间:30 分钟

练习次数:3695 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试练习题及答案(一)
51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52 货币在执行某种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这种情况属于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53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54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5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

A.C+V+M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由旧价值转移过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由旧价值转移过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58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59 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60 折旧用于补偿

A.耗费的流动资本
B.耗费的固定资本
C.耗费的可变资本
D.耗费的不变资本

6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和阶级条件是

A.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
D.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理论成果

62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这些物质性具体表现在

A.社会生产力是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B.在社会的物质条件中形成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C.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物质性
D.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63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两个严重缺陷是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C.否认了反映论的观点
D.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64 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65 发展的实质是

A.量的增长
B.位置的提高
C.激烈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6 绝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6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70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7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在阶级关系上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在国际关系上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72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73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7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75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指

A.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76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两者的关系是

A.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
B.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两者统一在商品中
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77 假定厂商甲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厂商甲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变
B.厂商甲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变
C.厂商甲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一倍
D.厂商甲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加一倍

78 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79 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利润

80 量变是指

A.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
B.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
C.事物的显著突变
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81 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8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

A.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
B.把阶级斗争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
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把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83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
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85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86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国化

A.是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实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D.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继承的过程

87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89 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的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由于使用而引起的有形磨损
D.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有形磨损

90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

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B.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C.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D.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9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93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成是

A.可变资本的产物
B.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
C.工人在剩余劳动中创造的
D.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94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95 “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通俗形象的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B.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
C.要抓主要矛盾
D.要抓住矛盾的斗争性

96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属于

A.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也否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但承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C.承认绝对运动,也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D.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观点

98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故事叫“望梅止渴”,这则故事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壳
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99 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A.宇宙热寂说
B.非欧儿里德几何学
C.牛顿力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为梦想加油,祝您心想事成!
paylogo
支付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