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
B.“重塑政府”
C.“电子中国”
D.“管采分离”
A.统一领导
B.统一规划
C.统一标准
D.统一平台
A.部门经费
B.出国(境)经费
C.车辆购置及运行费
D.公务接待费
A.远程网络教育
B.面授教育
C.集团化教育
D.网络与面授一体化
A.产权转移
B.产权购买
C.交易
D.投资
A.河北
B.上海
C.山西
D.内蒙古
A.借:生产成本160000贷:原材料——甲材料160000
B.借:库存商品160000贷:原材料——甲材料160000
C.借:生产成本16000贷:原材料——甲材料16000
D.借:库存商品16000贷:原材料——甲材料16000
A.将“分类教育”写入继续教育基本原则并加以贯彻
B.视同完成继续教育形式拓展至十三类
C.登记制让会计监管更全面
D.视同完成继续教育形式拓展至十五类
A.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B.天津产权交易中心
C.北京产权交易所
D.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
A.可扩展性强,满足编报主体的多样性需求
B.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多种方式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C.建立完全开放的统一数据标准,提高财务信息的多次运用价值
D.国际主要分类标准架构相同,确保通用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
A.300
B.500
C.800
D.200
A.财政性资金
B.补助收入
C.财政税收
D.社会捐助
A.2013年5月1日
B.2013年6月1日
C.2013年8月1日
D.2013年9月1日
A.2011
B.2012
C.2013
D.2014
A.1%
B.2%
C.2.5%
D.3%
A.2009
B.2010
C.2012
D.2013
A.电子开票
B.自动核销
C.全程跟踪、源头控制
D.信息共享
A.以费控票
B.以票控费
C.以费促收
D.以票促收
A.1
B.2
C.3
D.5
A.无偿资助
B.贷款贴息
C.资本金投入
D.财政补贴
A.鼓励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B.支持中小企业建设自主品牌
C.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
D.把监督融入到项目和资金管理流程中
A.1978~1991年
B.1978~1990年
C.1992~2006年
D.1991~2006年
A.企业注册登记费
B.税务发票工本费
C.海关监管手续费
D.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
A.生产费用
B.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
C.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A.直接人工
B.直接材料
C.制造费用
D.财务费用
A.品种法、分批法
B.分步法、分类法
C.定额法
D.标准成本法
A.分配率=待分配金额+分配标准之和
B.分配率=待分配金额÷分配标准之和
C.分配率=待分配金额-分配标准之和
D.分配率=待分配金额×分配标准之和
A.3
B.2.5
C.4
D.3.5
A.工人人数
B.可用工时
C.产品产量
D.产品产值比例
A.直接分配法
B.交互分配法
C.售价法
D.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A.缺点是成本分配不够准确
B.需要进行两次分配
C.优点是提高了分配的正确性
D.缺点是增加了分配的工作量
A.缺点是成本分配不够准确
B.优点是方便成本考核,分清各单位的经济责任
C.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中
D.优点是提高了分配的正确性
A.首先,对各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应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B.其次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C.首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D.其次对各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应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A.对各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应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B.一般情况下先记入“制造费用”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然后再从其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
C.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D.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小、制造费用很少的情况下,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
A.售价法
B.可变现净值法
C.定额比例法
D.实物数量法
A.副产品扣除单价=单位售价-(继续加工单位成本+单位销售费用+单位销售税金+合理的单位利润)
B.副产品扣除单价=单位售价+(继续加工单位成本-单位销售费用-单位销售税金-合理的单位利润)
C.副产品扣除单价=单位售价-(继续加工单位成本-单位销售费用-单位销售税金-合理的单位利润)
D.副产品扣除单价=单位售价+(继续加工单位成本+单位销售费用+单位销售税金-合理的单位利润)
A.0.63
B.0.38
C.0.29
D.0.27
A.不计算副产品扣除成本法
B.副产品成本按固定价格或计划价格计算法
C.副产品只负担继续加工成本法
D.联合成本在主副产品之间分配法以及副产品作价扣除法
A.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B.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C.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D.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A.品种法
B.分批法
C.逐步结转分步法
D.平行结转分步法
A.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平行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
B.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
C.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D.能提供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A.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
B.由于产品的批别大多是根据销货订单确定的,因此,这种方法又称订单法
C.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
D.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因此在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
A.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B.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C.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D.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小
A.产品生产成本表
B.资产负债表
C.现金流量表
D.利润表
A.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产品成本×100%
B.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产品成本×100%
C.制造费用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100%
D.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A.(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划价格
B.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C.(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D.(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
A.对比分析
B.直接材料项目分析
C.直接人工项目分析
D.制造费用项目分析
A.产品产量变动
B.产品品种比重变动
C.产品单位成本变动
D.产品总成本变动
A.扩大了《规则》的适用范围至各级各类行政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
B.增加了行政单位决算管理内容
C.增加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
D.将行政单位支出范围修改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A.财政拨款结转结余
B.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C.资产基金
D.财政应返还额度
相关试卷
会计考试会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会计考试会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二)
会计考试会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三)
会计从业资格证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
会计从业资格证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二)
财会类会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司财务会计学基础考试万余练习题及答案(7)
公司财务会计学基础考试万余练习题及答案(8)
公司财务会计学基础考试万余练习题及答案(9)
公司财务会计学基础考试万余练习题及答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