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审计机关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B.审计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
C.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
D.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得干涉
E.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
A.审计工作不受制于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扰,对被审查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
B.审计人员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对被审查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
C.审计应独立于被审单位之外
D.审计工作保持独立性的物质基础
E.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不存有经济利害关系
A.审计风险仅存有于审计活动的计划和证据收集阶段
B.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C.审计风险是客观存有的,但具有潜在性
D.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并且能完全消除
A.审计风险取决于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是因错误使用审计程序产生的
C.固有风险是错报没有被单位的内部控制即时预防.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
D.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E.外部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固有风险
A.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
B.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
C.全部审计和范围审计
D.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A.使用方便灵活,能够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水平
B.采用随机原则实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人为的偏见
C.审计人员能够将抽样风险量化,并加以控制
D.能够科学的确定样本量
E.使用概率论对样本结果实行评价推断总体特征,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具有科学的依据
A.职责分工控制
B.信息传递程序控制
C.实物控制
D.账务处理控制
A.3万元
B.10万元
C.30万元
D.500万元
A.会计系统
B.内部审计
C.信息系统
D.职责分工
E.传导机制
A.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组织的责任
B.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C.聘请专家和法律顾问
D.不需要建立质量控制制度
A.公司减少注册资本
B.公司解散
C.更换董事
D.变更公司形式
E.修改公司章程
A.20%
B.25%
C.30%
D.35%
A.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正确
B.各类业务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C.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实际存在或发生
D.实际存在或发生的金额均已记录或列报
A.及时性
B.内向性
C.法定性
D.强制性
E.有偿性
A.法定性
B.内向性
C.及时性
D.强制性
E.有偿性
A.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1/5时
B.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C.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
D.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的人数时
E.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A.主管会计亲自清点
B.出纳员自点
C.注册会计师亲自清点
D.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领导亲自清点
A.顺查法
B.逆查法
C.详查法
D.抽查法
A.面向主题和面向事实
B.面向目标和面向事实
C.面向主题和面向历史
D.面向目标和面向历史
A.总体容量
B.总体项目差异
C.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水准
D.审计人员的数量
A.1800000元
B.1910000元
C.1900000元
D.220600元
A.完整性
B.分类正确性
C.存在或发生
D.计价和分配
A.全部审计
B.财政审计
C.财务审计
D.财经法纪审计
E.局部审计
A.全部审计
B.国家审计
C.内部审计
D.局部审计
E.社会审计
A.记录或列报的金额是实际存有或发生的
B.实际存有或发生的金额均已记录或列报
C.各类业务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
D.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确属于本单位所有或所欠
A.记录的各类业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B.记录或列报的金额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
C.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程度
D.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确属本单位所有或所欠
A.各项业务记录于会计的准确的会计期间
B.实际存有或发生的金额均已记录或列报
C.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经过准确的计量
D.各项记录或列报经过恰当的分类和描述
A.232500元.150000元
B.232500元.200000元
C.220000元.150000元
D.310000元.2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