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仅需5分钟,人工查询点这里
信息发布
登录 | 注册
个人中心
×
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微信扫码登录
资料信息 - 让知识更有价值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造成面部外伤,耳、鼻出血。检查见面部两侧不对称,右侧下睑肿胀、淤血,右侧后牙早接触,并有脑脊液耳漏。 A.Le FortⅠ型骨折 B.鼻骨骨折 C.Le FortⅡ型骨折 D.颧弓骨折 E.Le FortⅢ型骨折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造成面部外伤,耳、鼻出血。检查见面部两侧不对称,右侧下睑肿胀、淤血,右侧后牙早接触,并有脑脊液耳漏。 A.颅中窝骨折 B.颅前窝骨折 C.脑震荡 D.硬膜外血肿 E.脑挫裂伤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造成面部外伤,耳、鼻出血。检查见面部两侧不对称,右侧下睑肿胀、淤血,右侧后牙早接触,并有脑脊液耳漏。 A.防止咳嗽和打喷嚏 B.用消毒棉球填塞外耳道 C.姿势引流 D.耳鼻应经常消毒,保持干净 E.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造成面部外伤,耳、鼻出血。检查见面部两侧不对称,右侧下睑肿胀、淤血,右侧后牙早接触,并有脑脊液耳漏。 A.气管切开,输血输液 B.消毒棉填塞外耳道,上颌骨暂时悬挂固定 C.暂时作颅上颌固定,补血、补液并观察 D.立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E.立即行颌间结扎,颅颌绷带固定,消毒棉填塞外耳道
患者男性,21岁。在某施工工地干活时不慎绊倒,造成右颊部贯通伤,出血较多。 A.尽量关闭创口,消灭死腔 B.清创缝合时避免神经、血管损伤 C.减少畸形、恢复面型 D.止血止痛 E.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
患者男性,21岁。在某施工工地干活时不慎绊倒,造成右颊部贯通伤,出血较多。 A.清创后严密缝合皮肤与肌层,粘膜侧放引流物 B.清创后将口腔粘膜与皮肤相对缝合,消灭创面 C.清创后将口腔粘膜、肌肉和皮肤分层缝合 D.清创后皮瓣转移,修复创口 E.以上都不是
患者男性,21岁。在某施工工地干活时不慎绊倒,造成右颊部贯通伤,出血较多。 A.严密缝合口腔粘膜,皮肤缺损行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 B.严密缝合口腔粘膜,皮肤缺损处覆盖敷料,加压包扎 C.严密缝合口腔粘膜,设法拉拢缝合皮肤层 D.口腔粘膜与皮肤相对缝合,消灭创面 E.以上都不是
患者男性,21岁。在某施工工地干活时不慎绊倒,造成右颊部贯通伤,出血较多。 A.将创缘的口腔粘膜与皮肤相对缝合,消灭创面 B.设法拉拢缝合皮肤层及肌层,关闭创口 C.拉拢缝合口腔粘膜,皮肤缺损行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 D.设法拉拢缝合,畸形后期整复 E.以上都不是
十四岁男性患者,进行性开口困难7年,面部明显不对称。5岁时曾发生颏部对冲性损伤。 A.咀嚼肌痉挛 B.破伤风后遗症 C.癔症性开口困难 D.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E.颞下颌关节强直
十四岁男性患者,进行性开口困难7年,面部明显不对称。5岁时曾发生颏部对冲性损伤。 A.患侧面部狭长 B.颏点偏向健侧 C.颏点偏向患侧 D.健侧面部丰满 E.前牙反
十四岁男性患者,进行性开口困难7年,面部明显不对称。5岁时曾发生颏部对冲性损伤。 A.下牙弓宽大 B.关系正常 C.下颌前突 D.下颌后缩 E.以上都不是
十四岁男性患者,进行性开口困难7年,面部明显不对称。5岁时曾发生颏部对冲性损伤。 A.外科手术 B.局部理疗 C.张口训练 D.针灸治疗 E.以上都不是
十四岁男性患者,进行性开口困难7年,面部明显不对称。5岁时曾发生颏部对冲性损伤。 A.4周 B.3天 C.3个月 D.2周 E.1周
患者男性18岁,发现右颌下无痛性质软肿物三月,表面皮肤正常,口内检查亦未见异常。行颌下手术中见肿物呈囊性,术中囊壁破裂,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液体,遂将囊壁及下颌下腺一并摘除,但术后不久囊肿复发。 A.潜突型舌下腺囊肿 B.颌下区软组织囊肿 C.囊性水瘤 D.下颌下腺囊肿 E.鳃裂囊肿
患者男性18岁,发现右颌下无痛性质软肿物三月,表面皮肤正常,口内检查亦未见异常。行颌下手术中见肿物呈囊性,术中囊壁破裂,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液体,遂将囊壁及下颌下腺一并摘除,但术后不久囊肿复发。 A.B超检查 B.下颌下腺侧位片 C.囊肿穿刺检查 D.舌下腺造影 E.下颌下腺造影
患者男性18岁,发现右颌下无痛性质软肿物三月,表面皮肤正常,口内检查亦未见异常。行颌下手术中见肿物呈囊性,术中囊壁破裂,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液体,遂将囊壁及下颌下腺一并摘除,但术后不久囊肿复发。 A.切除下颌下腺,吸尽囊液,加压包扎 B.切除舌下腺及摘除囊壁 C.切除舌下腺,吸尽囊液,加压包扎 D.完整摘除囊壁,加压包扎 E.切除下颌下腺及摘除囊壁
患者男性,63岁,右耳垂前肿性长大8个月。近期肿物增长较快,痛向耳颞部放散。检查发现肿物约3.5cm、质地硬、有触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眼睑闭合较对侧迟钝。 A.腮腺腺样囊性癌 B.腮腺多形性腺瘤 C.腮腺结核 D.慢性阻塞性腮腺 E.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患者男性,63岁,右耳垂前肿性长大8个月。近期肿物增长较快,痛向耳颞部放散。检查发现肿物约3.5cm、质地硬、有触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眼睑闭合较对侧迟钝。 A.胸部X线片 B.腮腺造影 C.CT检查 D.切除活组织检查 E.细针吸细胞学检查
患者男性,63岁,右耳垂前肿性长大8个月。近期肿物增长较快,痛向耳颞部放散。检查发现肿物约3.5cm、质地硬、有触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眼睑闭合较对侧迟钝。 A.区域淋巴结转移 B.直接侵犯邻近淋巴结 C.侵犯面神经 D.血行转移 E.沿神经血管束扩展
患者男性,63岁,右耳垂前肿性长大8个月。近期肿物增长较快,痛向耳颞部放散。检查发现肿物约3.5cm、质地硬、有触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右眼睑闭合较对侧迟钝。 A.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后放疗 B.腮腺、肿物及受累面神经切除后放疗 C.腮腺、肿物及受累面神经切除及同侧根治性颈清 D.腮腺肿物剃除术 E.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
患者女性,40岁。双侧腮腺区反复肿大,伴双眼异物感、无泪、口干,饮水量增加。检查发现双侧腮腺肿大,质软,无压痛,张口度正常,口腔粘膜干燥,发红。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液清,但量少。 A.糖尿病史 B.婚育史 C.头颈部放疗史 D.服药史 E.结缔组织病史
患者女性,40岁。双侧腮腺区反复肿大,伴双眼异物感、无泪、口干,饮水量增加。检查发现双侧腮腺肿大,质软,无压痛,张口度正常,口腔粘膜干燥,发红。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液清,但量少。 A.Schirmer试验 B.腮腺平片 C.腮腺造影 D.唇腺活检 E.空腹血糖
患者女性,43岁,双侧腮腺反复肿大一年半,与进食有关,并伴轻微疼痛,有时自觉有咸味分泌物,口干不明显。检查见双侧腮腺肿胀不明显,导管口稍红,挤压腺体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唾液。 A.腮腺淋巴结炎 B.流行性腮腺炎 C.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D.舍格伦综合征 E.腮腺结核
患者女性,43岁,双侧腮腺反复肿大一年半,与进食有关,并伴轻微疼痛,有时自觉有咸味分泌物,口干不明显。检查见双侧腮腺肿胀不明显,导管口稍红,挤压腺体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唾液。 A.40%碘化油 B.60%碘化油 C.20%碘化油 D.40%泛影葡胺 E.60%泛影葡胺
患者女性,43岁,双侧腮腺反复肿大一年半,与进食有关,并伴轻微疼痛,有时自觉有咸味分泌物,口干不明显。检查见双侧腮腺肿胀不明显,导管口稍红,挤压腺体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唾液。 A.造影剂外溢呈团块状 B.导管中断,或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其远心端导管扩张 C.导管系统部分狭窄,部分扩张似腊肠样改变;末梢导管扩张 D.只有主导管分层状改变,没有末梢导管扩张 E.导管移位,腺体内有充盈缺损
男性,36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方可逐渐消退。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A.曲面断层片 B.下颌骨后前位片 C.下颌前部颌片 D.下颌下腺造影 E.下颌横断颌片
男性,36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方可逐渐消退。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A.从导管后部向前单手触诊 B.从导管前部向后单手单指触诊 C.从导管后部向前单手触诊 D.从导管前部向后双手触诊 E.从导管后部向前双手触诊
男性,36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方可逐渐消退。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A.舌下腺涎石 B.化脓性舌下腺炎 C.下颌下腺涎石并发下颌下腺炎 D.颌下间隙感染 E.急性舌下腺炎及下颌下腺炎
男性,36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方可逐渐消退。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A.颌下间隙感染 B.颌下淋巴结炎 C.舌下腺肿瘤 D.化脓性舌下腺炎 E.下颌下腺肿瘤
男性,36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方可逐渐消退。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A.保守疗法 B.下颌下腺导管取石术 C.抗生素治疗 D.下颌下腺导管结扎术 E.下颌下腺切除术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皮脂腺囊肿 B.腮腺腺淋巴瘤 C.腮腺多形性腺瘤 D.耳下淋巴结转移癌 E.慢性淋巴结炎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唾液分泌量检查 B.细针吸取细胞活检 C.唾液成分化验 D.唾液涂片检查 E.切除活检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腮腺平片 B.腮腺区MRI C.腮腺区B超 D.腮腺造影X线片 E.腮腺区CT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转移癌 B.多形性腺瘤恶变 C.恶性多形性腺瘤 D.皮脂腺囊肿恶变 E.腺淋巴瘤恶变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无论肿瘤位于浅叶或深叶,均切除全腺叶及肿瘤,保留面神经 B.保留面神经在正常腺组织内将肿瘤一并切除 C.如果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则保留面神经将浅叶及肿瘤一并切除 D.保留面神经顺包膜将肿瘤切除 E.如果肿瘤位于腮腺深叶,则保留面神经将肿瘤及全腺叶一并切除
女性,55岁。右耳垂下无痛性肿块逐渐缓慢长大6年。触诊肿块界线清楚,活动,约4cm×5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中等硬度,与皮肤无黏连。 A.涎瘘 B.口角歪斜 C.Frey综合征 D.下唇麻木 E.耳垂麻木
患者男性,36岁。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表面皮肤色、温正常。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A.角化囊肿 B.颌骨中心性癌 C.成釉细胞瘤 D.颌骨骨肉瘤 E.颌骨骨髓炎
患者男性,36岁。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表面皮肤色、温正常。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A.上颌骨前部 B.下颌骨前牙区 C.下颌骨颏孔区 D.上颌结节及上颌尖牙区 E.下颌第三磨牙区及升支部
患者男性,36岁。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表面皮肤色、温正常。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A.B超检查 B.核素骨扫描 C.CT检查 D.取活检 E.颌骨曲面断层检查
患者男性,36岁。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表面皮肤色、温正常。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A.肿瘤内可见钙化影 B.多房且分房大小相差悬殊 C.牙根可被侵蚀呈锯齿状或截断状 D.骨质膨胀,以向颊舌侧为甚 E.肿瘤可含牙或不含牙,邻牙可被肿瘤推压而移位
患者男性,36岁。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表面皮肤色、温正常。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A.下颌骨区段切术 B.下颌骨区段切除钛板植入,后期行植骨术 C.行肿瘤刮治术 D.下颌骨区段切除,同期植骨 E.半侧下颌骨切除术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新生儿正畸 B.腭裂修复术 C.牙槽突裂植骨术 D.颌骨正畸术 E.唇裂修复术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出生后6~12个月 B.成年后 C.出生后3~6个月 D.出生后12~18个月 E.青春期后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6岁以后 B.出生后6~12个月 C.出生后12~18个月 D.4~6岁 E.2~4岁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4~6岁 B.13~18岁 C.9~12岁 D.出生后任何时间 E.25岁以后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4~6岁 B.25岁以后 C.13~18岁 D.手术后任何时间 E.9~12岁
新生儿,左侧完全性唇、腭裂。 A.牙列完整,咬合关系良好 B.软腭活动度好 C.咽后壁上派氏嵴明显 D.腭垂外形正常 E.发音时能形成良好的腭咽闭合
复合树脂中填料的主要作用为赋予材料良好的物理性能,使压缩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有显著性提高。 A.粒度分布宽强度低 B.粒度分布窄强度高 C.加入量多强度低 D.加入量多强度高 E.加入量少强度高
复合树脂中填料的主要作用为赋予材料良好的物理性能,使压缩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有显著性提高。 A.粒度越细加入量越多 B.表面积大加入量多 C.粒度越细加入量越少 D.粒度细,表面积大加入量多 E.表面积小加入量少
钙化不全的沟称为 A.发育沟 B.窝 C.裂 D.点隙 E.沟
导管结石好发于 A.浆液腺 B.黏液腺 C.颌下腺 D.腮腺 E.舌下腺
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称 A.嵴角 B.面角 C.线角 D.夹角 E.点角
呈小管结构,内含造牙本质细胞芽突的为 A.牙髓 B.牙釉质 C.牙周膜 D.牙骨质 E.牙本质
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最凹处约平齐于 A.冠前、中1/3交界处 B.颈缘 C.颈缘下2mm D.根分叉处 E.颈缘上2mm
口腔的后界为 A.咽门 B.腭垂 C.舌腭弓 D.舌根 E.咽腭弓
有关正中关系的定义中,说法错误的是 A.乃一功能性的下颁位 B.下颌适居正中 C.髁状突处于关节窝的后位 D.在适当的垂直距离下 E.其最上位乃下颌后退接触位
根尖孔大多位于牙根 A.根尖唇侧 B.根尖舌侧 C.根尖顶 D.根尖远中侧 E.根尖近中侧
与建的动力平衡无关的为 A.内外的动力 B.向后的动力 C.左右的动力 D.向前的动力 E.上下的动力
髓腔,一般认为是 A.不确定 B.与牙体外形无关 C.等于牙体外形 D.扩大了牙体外形 E.缩小了的牙体外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颈内动脉起始后,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的前内侧 B.颌内动脉为颈内动脉的分支 C.颌外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 D.颈内动脉在颈部有少量的分支 E.颈内动脉是经破裂孔进入颅内的
面神经经哪儿出颅 A.眶下裂 B.茎乳孔 C.圆孔 D.棘孔 E.卵圆孔
起于内斜线的是 A.下颌舌骨肌 B.上唇方肌 C.颊肌 D.茎突舌骨肌 E.斜角肌
替牙为人生中 A.2~12岁 B.6~12岁 C.12~18岁 D.18岁以上 E.0.5~6岁
第三磨牙萌出时间为 A.6岁 B.12岁 C.18~25岁 D.25岁以上 E.18岁
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为 A.颏孔区 B.正中联合 C.喙状突 D.髁状突 E.下颌角
咀嚼肌的运动神经发自 A.面神经 B.舌咽神经 C.上颌神经 D.下颌神经 E.舌下神经
咬肌与下颌支之间为 A.颊间隙 B.翼颌间隙 C.咬肌间隙 D.颞下间隙 E.颞间隙
人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说话,也不吞咽,下颌此时所处的位置称为 A.正中位 B.息止颌位 C.远中位 D.近中位 E.牙尖交错
乳牙萌出顺序为 A.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乳尖牙 B.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C.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D.乳侧切牙→乳中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E.乳侧切牙→乳中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气管切开一般选择 A.5~6气管软骨环 B.1~2气管软骨环 C.4~5气管软骨环 D.2~5气管软骨环 E.3~5气管软骨环
颞肌的起点是 A.颞窝及颞深筋膜深面 B.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 C.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 D.上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的外方和翼突下颌缝 E.翼外板的外侧面
颞肌的止点是 A.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 B.翼外板的外侧面 C.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 D.颞窝及颞深筋膜深面 E.上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的外方和翼突下颌缝
翼内肌的止点是 A.上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的外方和翼突下颌缝 B.翼外板的外侧面 C.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 D.颞窝及颞深筋膜深面 E.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
除颈阔肌和浅层的脉管、神经外,颈部几乎全部结构均包被于 A.颈脏器筋膜 B.颈浅筋膜 C.椎前筋膜 D.颈深筋膜中层 E.颈深筋膜浅层
翼静脉丛与颅内相交通是通过 A.眼静脉、卵圆孔网、颈内静脉 B.眼静脉、卵圆孔网、破裂孔导血管 C.上颌静脉、卵圆孔网、破裂孔导血管 D.眼静脉、上颌静脉、卵圆孔网 E.颈内静脉、卵圆孔网、破孔导血管
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点是 A.第一气管软骨 B.甲状软骨上缘 C.甲状软骨下缘 D.甲状腺 E.环状软骨
"长正中"所指的滑动距离为 A.由牙尖交错位自如滑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B.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滑到牙尖交错位 C.由牙尖交错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D.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到牙尖交错位 E.由下颌后退接触位向前滑到牙尖交错位
有四突一体,呈支架结构的头颅骨为 A.舌骨 B.下颌骨 C.上颌骨 D.额骨 E.颞骨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为 A.1.5mm B.1.2mm C.0.5mm D.0.2mm E.0.8mm
下牙槽神经人 A.卵圆孔 B.颏孔 C.下颌孔 D.眶下孔 E.圆孔
下列属于创伤的是 A.平衡 B.牙列排列不齐 C.对牙周组织产生创伤的阿 D.反 E.内倾性深覆
下面哪个不是下颌骨薄弱部位 A.喙状突颈部 B.髁状突颈部 C.颏孔区 D.下颌角 E.正中联合
关于牙槽骨生物学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牙齿的萌出而不断改建 B.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C.较牙骨质更容易吸收 D.受到外界的压力,可表现为吸收 E.可由于不断新生而影响牙齿发育
面部表情肌支配神经为 A.舌下神经 B.舌神经 C.三叉神经 D.面神经 E.舌咽神经
在大开口运动时,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为 A.颞肌 B.翼外肌 C.翼内肌 D.咬肌 E.下颌舌骨肌
颌下腺导管口位于 A.舌下肉阜 B.上颌第二磨牙颊面 C.上颌第二磨牙颊面对的颊皮肤 D.舌下皱襞 E.上颌第二磨牙颊面对的颊黏膜
颞下间隙与翼颌间隙的分界为 A.翼内肌上缘 B.翼外肌上缘 C.翼内肌下缘 D.翼外板的外侧面 E.翼外肌下缘
舌根部淋巴管引流至 A.颌下淋巴结 B.颈深上淋巴结 C.颏下淋巴结 D.颈深下淋巴结 E.咽淋巴结
判断运循环的功能阶段为 A.切牙对刃,并滑回至正中 B.下颌下降与前伸 C.下颌上升,切牙对刃 D.下颌前伸 E.下颌下降
面部危险三角位于 A.两眼裂至颏部 B.两眼裂至人中之间 C.两耳垂至颏部 D.两眼裂、两口裂之间 E.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
判断对刃时,下颌应处于 A.正中关系 B.肌位 C.正中位 D.息止颌位 E.非正中关系
翼静脉丛位于 A.颊间隙 B.眶下间隙 C.嚼肌间隙 D.口底 E.颞下窝
尖牙保护型的特点为 A.侧运动时,非工作侧只有尖牙形成接触 B.侧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形成接触 C.侧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脱离接触 D.侧运动时,非工作侧只有尖牙脱离接触 E.非正中时,双侧尖牙形成均匀接触
缺乏静脉瓣的为 A.面后静脉 B.面前静脉 C.面总静脉 D.面上静脉 E.面下静脉
牙尖交错位正常时,说法错误的是 A.牙尖交错位于两侧颞颌关节之间的中央 B.上下牙列中线齐 C.升颌肌的肌电图为高电位 D.牙尖交错位依牙尖交错而定位 E.有良好的正中关系
当淋巴结出现肿大和疼痛时,是因为所收纳的范围内存在 A.癌症 B.外伤 C.异物 D.畸形 E.炎症
判断有无咬合异常是通过检查 A.有无肌肉疼痛 B.功能以及肌肉和颞颌关节健康 C.上下牙列咬合的石膏模型 D.颞颌关节健康情况 E.下颌运动时接触
当淋巴结被什么侵及时,多呈固定状 A.外伤 B.异物 C.畸形 D.炎症 E.癌症
哺乳动物的牙齿为 A.多牙列 B.单牙列 C.异形牙 D.端生牙 E.同形牙
«
10368
10369
10370
10371
10372
10373
10374
10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