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平衡地区间的财政收入
B.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C.支持财政收入少的地方政府
D.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要
A.省级
B.设区的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A.股票
B.融资债券
C.政府债券
D.投资基金
A.建设投资、公益性资本支出
B.政府公益性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
C.政府经常性支出
D.预算中必须的建设投资、公益性资本支出
A.举债的地方政府
B.举债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
C.国务院
D.举债地方的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A.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财政部门
D.国务院审计部门
A.预算中心
B.财政部门
C.专门机构
D.政府直接
A.可以
B.应当
C.必须
D.不得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用
D.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A.20\30
B.30\45
C.30\60
D.45\60
A.条理化
B.分类化
C.细化
D.统一
A.项款
B.款项
C.类款
D.类、目
A.经营
B.经理
C.管理
D.控制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计机关
D.有关国家机关
A.尽管从犯是相对于主犯而言的,但在共同犯罪中,有主犯不一定有从犯
B.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成立妨害作证罪的帮助犯
C.指使证人作伪证的,属于实行犯
D.实行犯可能是胁从犯
A.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是从犯
B.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属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C.教唆十五周岁的人盗窃的,应当从重处罚
D.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适用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A.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立即执行死刑
B.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年期满后执行死刑
C.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D.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A.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人重伤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交通肇事罪
A.属于强奸预备
B.属于强奸未遂
C.属于强奸中止
D.不构成强奸罪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属于意外事件
A.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
B.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l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
C.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
D.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贪污罪行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任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A.徇私枉法罪的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和记录人
B.徇私枉法罪客观上表现为利用司法职务之便,伪证罪则无利用司法职务之便的行为特征
C.徇私枉法罪是一种滥用司法职权的行为,伪证罪则是一种妨害司法活动的行为
D.徇私枉法罪主要以作为的方式枉法行为,伪证罪主要以不作为的方式妨害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
A.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B.按吸收犯,以重罪吸收轻罪
C.进行数罪并罚
D.按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不定期刑
A.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B.跨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破坏和流域环境污染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C.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破坏和流域环境污染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D.跨区域的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和流域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A.3日
B.5日
C.7日
D.10日
A.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B.任免机关
C.所在机关组织人事机构或者纪检监察机构
D.所在机关
A.7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A.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应当由主张存在污染事实的王某负责
B.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应当由主张自己没有排污行为的爱国化工厂负责举证
C.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应当由爱国化工厂负责举证
D.根据本证与反证的分类,应当由爱国化工厂负责举证
A.4月24日
B.3月22日
C.6月5日
D.4月22日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D.滞纳金
A.在农村地区,应该允许风俗习惯优先于法律规定。
B.法与风俗的正当性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C.中国法的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国家的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关系。
D.中国现行法律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没有冲突。
A.公安机关
B.纪检监察部门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A.进行重罚
B.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D.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A.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A.责令公开、予以公告
B.责令公开、处以处罚
C.处以处罚、予以公告
D.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A.2015年6月5日
B.2015年1月1日
C.2015年3月5日
D.2014年12月1日
A.10日
B.15日
C.30日
D.60日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法院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相关试卷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二)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三)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四)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五)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六)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七)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八)
法宣在线考试历年真题(选择题)及答案(二)
法宣在线考试历年真题(选择题)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