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宪法
B.行政法
C.刑法
D.行政法规
A.非法性
A.检查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行政机关
D.全国人大常委会
A.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D.行政法规
A.坚持中央统一领导
B.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
C.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检查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行政机关
D.全国人大常委会
A.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依法做好有关工作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C.反间谍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D.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因保密的要求不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
A.国家对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B.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可以不受到中国法律追究。
C.公安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因保密的要求不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
A.参加间谍组织
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
C.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D.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A.可以判处死刑
B.必须判处死刑
C.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D.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A.危害公共安全罪
B.妨害社会秩序管理罪
C.危害国家安全罪
D.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A.国务院
B.国家安全部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央政法委员会
A.2014年12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4年11月1日
D.2014年10月1日
A.国务院
B.国家安全部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央政法委员会
A.2014年12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4年11月1日
D.2014年10月1日
A.拘留
B.批准逮捕
C.预审
D.逮捕
A.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在依照规定出示相应证件后,有权查验中国公民或者境外人员的身份证明,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B.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紧急任务的情况下,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
C.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或者依法征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
D.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间谍行为的需要,可以不需经过批准手续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A.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提请海关、边防等检查机关对有关人员和资料、器材免检。有关检查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B.国家安全机关对用于间谍行为的工具和其他财物,以及用于资助间谍行为的资金、场所、物资,经省级以上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查封、扣押、冻结
C.国家安全机关根据反间谍工作需要,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反间谍技术防范标准,指导有关部门落实反间谍技术防范措施
D.国家安全机关因反间谍工作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验有关组织和个人的电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设备、设施
A.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B.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可以拒绝
C.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D.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专用间谍器材
A.60日
B.30日
C.20日
D.10日
A.国家安全机关
B.公安机关
C.检察机关
D.党政机关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D.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专用间谍器材
A.国家安全部门
B.公安机关
C.检查机关
D.党政部门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故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A.12日
B.15日
C.10日
D.11日
A.有关人员
B.资料
C.器材
D.商品
A.财产保全
B.追缴
C.没收
D.冻结
A.予以逮捕
B.通知所在国大使馆
C.驱逐出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A.上缴国库
B.返还被害人
C.上交上一级国家安全机关
D.上交同级政府
A.高秋荷案
B.吴英案
C.王希田案
D.杜益敏案
A.仅指直接传播信息
B.仅指放任信息扩散
C.不仅包括直接传播信息,也包括放任信息扩散
D.不仅包括直接传播信息,也包括放任信息扩散以及因过失造成信息的扩散
A.非法性
B.隐蔽性
C.利诱性
D.社会性
A.原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B.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A.应明确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B.不能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C.能否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A.只能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
B.只能是单位,自然人不能构成
C.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D.自然人和单位都不能构成
A.危害公共安全罪
B.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C.侵犯财产罪
D.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A.行政部门对于非法集资的性质认定,是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经程序。
B.行政部门未对非法集资作出性质认定的,不影响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C.对于非法集资案件,公检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案件事实的性质
D.对于案情复杂、性质认定疑难的非法集资案件,公检法可参考有关部门的认定意见,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性质认定。
A.采用单罚制,即只对单位判处罚金
B.采用单罚制,即只对单位判处没收财产
C.采用单罚制,即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D.采用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也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法定刑处罚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公司专门从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非法集资为主要经营活动
C.甲、乙、丙出资合法成立了公司,后来以单位名义非法集资,所获收入归单位
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非法集资,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
A.关于非法集资的行政认定的问题
B.关于非法集资“利诱性”的认定问题
C.关于“向社会公开宣传”的认定问题
D.关于“社会公众”的认定问题
A.非法性
B.公开性
C.利诱性
D.社会性
A.非法集资的“社会性”特征是指“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B.行政部门未对非法集资作出性质认定的,不影响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C.“向社会公开宣传”,仅包括直接传播信息,不包括放任信息扩散。
D.对非法集资犯罪对象人数或吸收资金数额的认定上,宜采取综合认定的方法。
A.10万元
B.20万元
C.50万元
D.100万元
A.10万元
B.20万元
C.50万元
D.100万元
A.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B.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C.公私财产的使用权
D.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以及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客体不同
C.犯罪主观方面的目的不同
D.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
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相关试卷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二)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三)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四)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五)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六)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七)
在职公务员基础知识测试考题及答案(八)
法宣在线考试历年真题(选择题)及答案(二)
法宣在线考试历年真题(选择题)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