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快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考试资料首页> 其它类> 大学生综合> 马克思主义基础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相关推荐
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的后果是

A.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
B.利润率不断提高
C.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D.工人工资的提高

2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这种同构性的是

A.两种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
B.两种活动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C.两种活动都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
D.两种活动都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

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人类社会,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道德
B.艺术
C.文化
D.政治法律思想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6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货币出现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7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坚持辩证法

8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

A.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B.社会代售商品量成正比
C.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9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0相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形式,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生产力
B.阶级斗争
C.劳动发展史
D.生产方式

12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
D.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13某城市的法庭正在判案,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在公交车上以暴力手段抢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法院的法官考虑到此人不满16岁,决定不予刑事处罚,而是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并提出如果屡教不改,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此案法官在判案过程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还是在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实物形态变化的程度
C.事物是处于绝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
D.事物是数量的增减还是场所的变更

14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6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7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18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21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2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3《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作者为了塑造好李云龙的形象,多年采访了无数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研究了大量的军事题材历史,写下了大量的采访札记。作者创造《亮剑》的过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观点的东西是一如人脑的物质
C.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的产物,因此意识和物质没有任何联系

24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是

A.绝对运动
B.时间和空间
C.相对静止
D.普遍联系

25据新华社电美国人索尔?佩尔马特和样当?里斯以及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国籍的布莱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的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宇宙扩张和扩张速率不断加速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随着物质体积的变化,物质运动的速度也发生变化
C.物质的运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
D.星球和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的

26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

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

2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说法,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D.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2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9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30宋词词牌中,《浣溪沙》有一首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词中的“是船行”,写出顺水之舟张帆停棹远山恰似走来迎的动态镜头不断拉近,堪称集词意之委婉和摄影之灵动合璧的艺术杰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首词体现了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2“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这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

A.仅仅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B.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
C.不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D.只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片面性认识

3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的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的理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以上的事例对比说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34英国科技哲学家斯诺在《两种文化》中说过,“我们必须用以反对技术的恶果的唯一武器,还是技术本身。我们没有别的出路。我们无法退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技术的伊甸园”。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A.认为只有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全球问题”
B.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认为科学技术导致了“全球问题”
D.对科学技术发展全盘否定

3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36“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7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断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这句话表明

A.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其他产品的共有属性,它体现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关系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共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D.使用价值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38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39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40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是

A.资本家使工人的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B.资本家使工人的实际劳动时间等于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资本家使工人的实际劳动时间低于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D.资本家使工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41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
C.商品的出现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4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43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人民群众和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4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45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4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7为了深人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分析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别资本家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

A.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B.把劳动力价格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C.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工人的生活水平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48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

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
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
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4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具备相同的物质技术基础

7天畅享卡
¥9.80
季卡
¥49.90
推荐
年卡
¥99.80
paylogo
支付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