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仅需5分钟,人工查询点这里
信息发布
登录 | 注册
个人中心
×
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微信扫码登录
资料信息 - 让知识更有价值
斜坡型者舌杆应离开黏膜 A. 0.3~0.4mm B. 3~4mm C. 4~5mm D. 6mm E. 7mm以下
口底到龈缘的距离为多少时常用舌板 A. 0.3~0.4mm B. 3~4mm C. 4~5mm D. 6mm E. 7mm以下
侧腭杆应离开龈缘 A. 0.3~0.4mm B. 3~4mm C. 4~5mm D. 6mm E. 7mm以下
前腭杆到龈缘的距离 A. 0.3~0.4mm B. 3~4mm C. 4~5mm D. 6mm E. 7mm以下
根据患者主诉及检查,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检查,除外 A.咬合状况 B.基托的厚薄 C.夜间是否停戴义齿 D.基托与黏膜是否贴合 E.应力集中区有无加强处理
引起该患者义齿折断最可能的原因是 A.咬合不平衡 B.咀嚼硬食物 C.用力洗刷义齿 D.基托与黏膜不贴合 E.应力集中于腭隆突处
根据患者的主诉,义齿修理完毕后,必要的处理是 A.腭隆突处基托组织面缓冲 B.修整基托外形 C.修改压痛处 D.基托重衬 E.调
如重新修复义齿,设计时应考虑 A.增加基托的厚度 B.扩大基托的面积 C.采用金属网加强 D.拔除下颌伸长牙 E.减轻咬合压力
某地级市位于沿海低氟区,有人口25万,20年来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市卫生行政部门计划开展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作出具体规划和工作步骤。为此,项目技术指导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首先为收集资料要进行 A.起草口腔保健计划 B.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 C.选择口腔预防项目 D.研讨质量监控指标 E. 口腔保健培训班
某地级市位于沿海低氟区,有人口25万,20年来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市卫生行政部门计划开展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作出具体规划和工作步骤。为此,项目技术指导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收集资料的质量宴做到 A.收集目的明确 B.收集方法适当 C.所需项目简明 D.资料标准统一 E.以上都是
某地级市位于沿海低氟区,有人口25万,20年来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市卫生行政部门计划开展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作出具体规划和工作步骤。为此,项目技术指导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资料分析提出了针对学龄儿童的口腔预防措施是 A.保健牙刷刷牙 B.牙周洁治 C.窝沟封闭 D.窝沟封闭和含氟牙膏 E.含氟牙膏和氟水漱口
某地级市位于沿海低氟区,有人口25万,20年来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市卫生行政部门计划开展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作出具体规划和工作步骤。为此,项目技术指导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资料分析提出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预防措施是 A.氟片和刷牙 B.氟泡沫 C.控制食糖量 D.氟离子导入 E.龋齿充填
安全系数可用于推算安全限值.不正确的叙述为 A.设安全系数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B.安全系数一般设为100 C.适用于系统毒物,发育毒物 D.适用于遗传毒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E.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果事先给予实验动物SKF一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经皮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化学物质分子量的大小 B.化学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 C.以上均是 D.皮肤完整性和通透性 E.皮肤和血流和组织液流动的速度
安全系数用于动物试验资料外推到人.关于安全系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B.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00 C.物种间差异为10倍 D.动物物种内差异为10倍 E.人群内个体差异为10倍
一种pH是6.8的有机碱在消化道中最好的吸收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口腔 C.胃 D.小肠 E.结肠
特殊毒性不包括 A.致突变 B.致畸 C.致癌 D.生殖毒性 E.急性毒性
可接受危险度 A.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 B.只有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与非接触人群一致,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 C.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低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 D.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接近或略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 E.以上都不是
最常受到烷化的是乌嘌呤的 A.N-5位 B.N-6位 C.N-7位 D.O-5位 E.O-7位
鸟嘌呤N-7位烷化作用的后果有 A.鸟嘌呤脱落 B.作用碱基缺失 C.脱嘌呤 D.以上都是 E.移码突变
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a(135/94mmHg)。此时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 A.血清总巯基的测定 B.肝、肾功能的测试 C.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ChE)为正常值的50% D.同时测定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E.心电图检查
甲烷(CH)若用Cl取代CH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A.CHC1 B.CHCl C.CCl D.CHCl E.CCl
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 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 C.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 D.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正向突变试验基因位点是 A.OUA位点,TK位点,6-GT位点 B.OUA位点,TK位点,5-Bru位点 C.6-GT位点,TK位点,HGPRT位点 D.TK位点,HGPRT位点,OuA位点 E.HGPRT位点,6-GT位点,OUA位点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A.着床期 B.胎儿期 C.胚泡形成期 D.新生儿期 E.器官发生期
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 A.显性致死 B.癌症 C.显性遗传病 D.隐性遗传病 E.隐陛致死
物种差异影响化合物的毒性的例子是 A.大鼠、小鼠、狗体内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 B.家兔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 C.猫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 D.豚鼠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 E.猴子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
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最适宜采用的染毒方法是 A.喂饲 B.灌胃 C.吞咽胶囊 D.静式吸人 E.皮肤敷贴
慢性毒作用带(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 A.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B.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C.蓄积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D.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E.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形曲线,原因是不同个体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一反应曲线为 A.直线 B.抛物线 C.S形曲线 D.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
决定某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 A.毒物种类 B.接触剂量 C.进入途径和方式 D.接触时间 E.物种与个体差异
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 A.AhR结合 B.CAR结合 C.PXR结合 D.Nrf2结合 E.PPARα结合
与苯比较,苯乙烯经呼吸道吸收的危害程度较小是由于其 A.脂水分配系数大 B.脂水分配系数小 C.分子量小 D.挥发度小 E.挥发度大
眼刺激试验最常使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小鼠 C.家兔 D.犬 E.豚鼠
以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为检测终点的试验方法是 A.微核试验 B.彗星试验 C.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E.显性致死试验
下列物质中属于促长剂的是 A.己烯雌酚 B.佛波醇酯 C.次氮基三乙酸 D.三氯乙烯 E.环孢素A
通过亲性腺作用损害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化学物是 A.反应停 B.维生素A C.5-羟色胺 D.甲基汞 E.氯化镉
个般认为,致癌物的实际安全剂量所对应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E.≤1/1000000
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 A.脑 B.肺 C.骨骼 D.肝 E.肾
化学毒物经下列哪一种生物转化反应后水溶性降低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羟化作用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作用 E.谷胱甘肽结合
下列反应中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是 A.单胺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S-氧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有下列内容,除了 A.外观畸形检查 B.内脏畸形检查 C.骨骼畸形检查 D.称重,测量身长、尾长 E.组织病理学检查
弱有机酸在胃肠道容易吸收的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十二指肠 D.直肠 E.结肠
下列染色体畸变类型中不计入畸变范围的是 A.断裂 B.裂隙 C.缺失 D.环状染色体 E.易位
在经典毒物动力学中,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为 A.消除率 B.消除速率常数 C.曲线下面积 D.表观分布体积 E.生物半减期
不存在于微粒体的氧化酶系是 A.细胞色素P450 B.FAD氧化酶 C.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细胞色素b5
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A.无蓄积 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 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在卫生毒理学试验中,反映毒物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是 A.死亡率 B.半数致死剂量 C.病理学变化 D.生物化学变化 E.剂量效应关系
外源化学物经皮肤途径吸收主要通过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滤过 D.载体扩散 E.吞噬作用
在显性致死试验中,乙基甲磺酸酯可使早期死亡胚胎平均数显著增加并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故定为阳性结果,其致突变机制为 A.体细胞基因突变 B.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C.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 D.生殖细胞基因突变 E.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下列有关剂量的概念,错误的是 A.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化学物的量 B.实验动物的暴露剂量称为给予剂量 C.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 D.靶器官剂量也称为宋大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 E.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靶器官剂量
化学物不需耗能即可透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 A.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滤过 B.滤过、主动转运、简单扩散 C.简单扩散、膜动转运、主动转运 D.膜动转运、滤过、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滤过
拟对某保健食品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其高剂量组的剂量至少应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 A.10倍 B.30倍 C.50倍 D.100倍 E.300倍
关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较为复杂的酶系 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主要由NADPH提供电子 D.催化作用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E.主要的氧化反应类型是羟化反应
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豚鼠 C.兔 D.小鼠 E.犬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存在于 A.内质网 B.线粒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E.高尔基体
外源化学物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可逆结合 A.白蛋白 B.α球蛋白 C.α球蛋白 D.β球蛋白 E.γ球蛋白
测定外源化学物LD(LC),通常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多长时间内的总死亡数 A.2天 B.4天 C.7天 D.14天 E.30天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 A.2周 B.20天 C.60天 D.90天 E.1年
烷化剂对DNA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A.鸟嘌呤的0-6位 B.鸟嘌呤的N-7位 C.腺嘌呤的N-1位 D.腺嘌呤的N-3位 E.腺嘌呤的N-7位
基因重排是 A.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置 B.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原来位置 C.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插入其他位置 D.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其他位置 E.DNA断裂和重接引起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常用的短期体内诱癌试验不包括 A.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C.SD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D.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E.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在化学上最主要的特点是 A.亲核的活性代谢产物 B.亲电子的活性代谢产物 C.自由基形式的代谢产物 D.环氧化物 E.氧化还原反应物
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剂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剂量组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A.高剂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 B.中剂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C.低剂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剂量组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E.对照组无任何中毒症状
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决定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E.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E.危害性评定
染色体畸变有 A.颠换 B.置换 C.转换 D.切换 E.互换
协同致癌作用机理包括 A.抑制DNA修复 B.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 C.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 D.上述AB正确 E.上述AC正确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是 A.阐明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中毒机制 B.评价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剂量-反应关系,并根据LD卯进行毒性分级 C.确定LOAEL和NOAEL D.以上都是 E.为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关于Z。说法正确的是 A.Z=Lim/LD B.z越大,表明化学物质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C.z是急性毒性常用参数之一 D.以上说法均正确 E.z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
蓄积作用是 A.化学物质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B.是化学毒物分布的一种特殊形式 C.多来自小剂量的长期接触 D.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E.以上均正确
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性别 E.以上都是
皮肤致敏实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A.豚鼠 B.小鼠 C.乳鼠 D.兔 E.大鼠
UFS项不包括 A.当用于推导的资料库不完整(如实验物种太少,缺乏生殖毒性资料等)时 B.从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推导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C.从实验动物资料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D.在人群内部推导到易感亚群或易感个体的不确定性 E.以上都是
体外试验方法常用 A.细胞器 B.CHO C.原代培养细胞 D.游离器官 E.以上都是
1990年对某钢铁公司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了测试。结果141例放射工作者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943‰,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31‰。95%正常值范围0-1‰,放射工作者微核率虽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停止接触后,此种差异仍然维持一年,但处于正常值范围,是否有损害作用。有助于评价的指标是 A.以上都有损害作用 B.与对照组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其数值不在正常值范围内 C.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正常值范围内,在应激状态下,此种差异更明显 D.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公认的"正常值"范围内,停止...
哪种试验组合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A.AmeS试验,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B.显性致死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 C.SCE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 D.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睾丸细胞染色体试验 E.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A.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半数耐受剂量 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C.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 D.绝对致死量,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E.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
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a(135/94mmHg)。排除由于误食药物或有毒物应做如下检查 A.详细询问有机磷农药接触史(接触过) B.复能剂诊断性治疗(有效) C.以上都应进行 D.化验患者的胃内容物及排泄物(含有机磷) E.溶血试验(+)
有关嵌入剂的概念正确的是 A.嵌人多核苷酸链之间 B.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C.嵌入碱基之间 D.导致移码突变 E.以上都对
致死剂量(浓度)包括 A.半数致死剂量 B.绝对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量 D.半数致死浓度 E.以上都是
人类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多少种 A.300万 B.8万 C.40万 D.100万 E.15万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有 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B.不同生物及其细胞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差异 C.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差异 D.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修复能力差异 E.以上都是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E.以上都是
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B.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及化学活性 B.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C.化学活性由生物活性决定 D.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 E.化学结构直接决定生物活性
下列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比较正确的顺序是 A.戊烷>己烷>庚烷 B.CH>CHCl>CHCl>CHCl>CCl C.苯酚<苯 D.伯胺<仲胺<叔胺 E.乙炔>乙烯>乙烷
霍恩法的要求是 A.4个染毒剂量组 B.每组动物4只或5只 C.组距3.16 D.组距2.15 E.以上都是
寇氏法的要求是 A.各剂量组剂量呈等比级数排列 B.各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 C.最大剂量组死亡率100%,最低剂量组死亡率0% D.动物数相同 E.以上都是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性指标有 A.特殊基团检测 B.特殊基因测试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动物死亡率 E.脏器系数
属于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 A.探讨LOAEL和NOAEL B.阐明毒物作用机制 C.观察中毒症状 D.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E.以上都是
关于蓄积系数说法正确的是 A.K=LD[50(1).gif]/LD[50(n).gif] B.K值<5为轻度蓄积 C.K值>3为中度蓄积 D.K值>1为明显蓄积 E.K值<1为高度蓄积
对简单扩散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物质分子由浓度低的部位向浓度高的部位分散 B.消耗能量 C.依赖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 D.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电离状态影响 E.以上都对
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质作用过程包括 A.吸收和分布 B.吸收和代谢 C.代谢和排泄 D.吸收和排泄 E.吸收、分布和排泄
生物转运过程是指 A.吸收 分布 代谢 B.吸收 分布 排泄 C.分布 代谢 排泄 D.吸收 代谢 E.代谢 排泄
«
2832
2833
2834
2835
2836
2837
2838
2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