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仅需5分钟,人工查询点这里
信息发布
登录 | 注册
个人中心
×
找资料找试卷就是这么简单
微信扫码登录
资料信息 - 让知识更有价值
对体液和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 A.TC B.TS C.TH D.TH1 E.TH2
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在 A.可变区 B.恒定区 C.铰链区 D.CHl区 E.CH2区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Cl B.C2 C.C3 D.C4 E.C5
细胞因子的种类包括 A.白细胞介素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集落刺激因子 E.以上均是
参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是 A.CD40 B.CD2l C.CDl9 D.CD56 E.CD3
HLA–I类抗原不在下列哪一种细胞表面表达 A.淋巴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血小板 D.网织红细胞 E.粒细胞
类毒素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是 A.干扰素 B.抗毒素 C.补体 D.乙型溶素 E.细胞因子
最容易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是 A.B细胞 B.Mφ C.单核细胞 D.T细胞 E.NK细胞
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 A.接触性皮炎 B.新生儿溶血病 C.支气管哮喘 D.荨麻疹 E.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因使用青霉素引起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 A.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B.表位扩展 C.分子模拟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隐蔽抗原的释放
鼻咽癌病人 A.血酸性磷酸酶升高 B.血酸性糖蛋白升高 C.血CEA升高 D.血AFP升高 E.血VCA-IgA抗体升高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 A.双向免疫扩散 B.单向免疫扩散 C.直接凝集实验 D.间接凝集实验 E.协同凝集实验
密切接触白喉病人的儿童应给予的免疫措施是 A.白喉类毒素 B.BCG C.白喉抗毒素 D.丙种球蛋白 E.胎盘球蛋白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A.IgM/IgD B.IgM/IS C.IgA/ISE D.IgM/ISA E.IgE/IgD
用Ⅲ型肺炎球菌多糖免疫裸鼠(或胸腺切除)会出现 A.无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B.大量IgC抗体产生 C.大量IgM抗体产生 D.无显著的特异性抗体产生 E.弥漫性肺炎球菌脓毒症的发生
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B.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E.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耐受,对非己抗原排斥的一种生理功能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称之为 A.表位 B.异嗜性抗原 C.抗原结合价 D.类属抗原 E.自身抗原
实验动物切除胸腺后(新生期)机体淋巴结 A.浅皮质缺乏T细胞 B.深皮质缺乏T细胞 C.髓索缺乏T细胞 D.生发中心缺乏T细胞 E.深皮质区无明显变化
起抑制作用的是 A.TC B.TS C.TH D.TH1 E.TH2
下列哪种是抗体 A.溶血素 B.植物血凝素 C.过敏毒素 D.细菌素 E.抗生素
以下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5A B.C5B C.C3A D.C3B E.C4A
攻击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活性物质是 A.补体 B.乙型溶素 C.细胞因子 D.IgG E.溶菌酶
参与B细胞活化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40 D.CD8 E.CD28
在Ag浓度较低时递呈Ag最有效的APC是 A.Mφ B.朗格汉斯细胞 C.DC D.并指状细胞 E.B细胞
属于IV型超敏反应导致的疾病是 A.接触性皮炎 B.新生儿溶血病 C.支气管哮喘 D.荨麻疹 E.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某患者由于眼外伤,眼球球体受到严重破坏,可能发生交感性眼炎,其原因应属于 A.隐蔽Ag的释放 B.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C.交叉抗原的出现 D.多克隆刺激 E.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再现
肿瘤免疫学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A.AFP的检测 B.癌胚抗原的检测 C.检查诱发肿瘤的抗体 D.检查细胞免疫功能 E.利用肿瘤MCAB进行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某种激素选择 A.荧光标记法 B.酶标记法 C.同位素标记法 D.化学发光测光法 E.胶体金标记法
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缺陷 B.免疫耐受 C.免疫防御 D.免疫监视 E.免疫调节
移植抗原属于 A.同种异型抗原 B.异种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自身抗原 E.独特型抗原
分泌IL-2,IFN-γ的是 A.TC B.TS C.TH D.TH1 E.TH2
决定免疫球蛋白类别的是 A.轻链可变区 B.轻链恒定区 C.重链恒定区 D.铰链区 E.重链可变区
关于补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糖蛋白 B.具有酶活性 C.其性质不稳 D.其作用是非特异的 E.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D8+Th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 A.IL-1受体的表达 B.IL-2的作用 C.IL-5的作用 D.TCR识别肽Ag-MHCIL类分子复合物 E.CD4+Th与APC间粘附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
某疾病的自身抗原是髓磷脂碱性蛋白(MPB),自身反应性T细胞起主要作用,利用MPB可以制备动物的模型,该疾病是 A.SLE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糖尿病 D.多发性硬化症 E.桥本甲状腺炎
关于免疫,错误的是 A.可防止肿瘤发生 B.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C.对机体总是有利的 D.可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 E.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免疫对机体的利害关系是 A.有利的 B.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C.有利无害 D.有害无利 E.有害的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A.产生抗体的物质 B.产生致敏LC的物质 C.与相应的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D.与相应的致敏LC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E.产生抗体和/或致敏LC,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LC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A.骨髓 B.法氏囊 C.脾脏 D.胸腺 E.淋巴结、
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是 A.TC B.TS C.TH D.TH1 E.TH2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VL和VH区 B.CHl区 C.铰链区 D.CH3区 E.CD4区
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参与应答的细胞多种,如T、B、Mφ等,参与免疫调节也有多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但对多种细胞均起抑制作用的分子是 A.IL-10的抑制作用 B.AB的反馈作用 C.Tn2的抑制作用 D.第一次注射的Ag对第二次不同种Ag的抑制 E.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
具有特异性作用的分泌型免疫分子是 A.抗体 B.细胞因子 C.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 D.补体 E.黏附分子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除了 A.单核-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粒细胞 D.NK细胞 E.B细胞
佐剂的功能不包括 A.作用于T细胞抗原受体 B.激活抗原提呈细胞 C.延长抗原的体内滞留时间 D.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E.增强免疫应答
骨髓的功能是 A.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D.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E.细胞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调控I型超敏反应的是 A.Mφ(巨噬细胞) B.T C.B D.NK E.嗜酸性粒细胞
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是 A.FC段 B.FAB段 C.铰链区 D.轻链C末端 E.重链C末端
在免疫应答中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不包括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哪项不是构成抗原的条件 A.大分子物质 B.异物性 C.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D.非经口进入机体 E.必须与载体相结合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A.骨髓、淋巴结、脾脏 B.胸腺、脾脏、粘膜组织 C.法氏囊、脾脏、扁桃体 D.脾脏、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 E.扁桃体、骨髓、淋巴结
具有吞噬和抗原呈递作用的是 A.Mφ(巨噬细胞) B.T C.B D.NK E.嗜酸性粒细胞
与免疫调节无关的因素是 A.Ag在体内被降解 B.体内产生过高或过低浓度的IgG抗体 C.胸腺细胞的增殖 D.体内抑制性T细胞的存在 E.HLA分子
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lg主要是 A.IgM B.IgG C.Ig D.SIgA E.IgE
不属于佐剂作用机制的是 A.改变抗原物理性状 B.延缓抗原降解 C.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D.特异性增强免疫功能 E.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不需要的因素是 A.胸腺微环境的作用 B.受体基因重排 C.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D.阳性和阴性选择 E.骨髓微环境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 A.只对T细胞产生抑制 B.只对B细胞产生抑制 C.只对树突状细胞产生抑制 D.只对Mφ中产生抑制 E.对所有免疫细胞产生抑制
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 A.IgM B.IgG C.SIgA D.Ig E.IgD
仅具备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是 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C.佐剂 D.超抗原 E.补体
以下哪种分子不存在于T细胞表面 A.CD2 B.CD3 C.CD28 D.TCR E.CD80
人类IgG开始合成的时间是 A.胚胎15周 B.新生儿期 C.出生后3个月 D.出生后4.6个月 E.胚胎末期
抗毒素是 A.是抗体,不是抗原 B.是抗原,不是抗体 C.即是抗原,又是抗体 D.即非抗原,又非抗体 E.是异嗜性抗原
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B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CTL细胞 E.LAK细胞
B细胞不具备的受体 A.E受体 B.有丝分裂素受体 C.C3B受体 D.FC受体 E.TCR
CD4阳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特异性杀伤作用 B.吞噬作用 C.辅助作用 D.抑制作用 E.抗原呈递作用
在经典和旁路途径中均起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C1q B.C1r C.C2 D.C3 E.C4
与绵羊RBC相结合形成E花环的细胞是 A.T B.B C.mφ D.中性粒细胞 E.肥大细胞
多数补体灭活温度及时间是 A.56℃30分 B.4℃2小时 C.30℃1天 D.37℃30分 E.室温30分
T细胞不具有的受体是 A.E受体 B.抗原受体 C.有丝分裂素的受体 D.Tμ或Tγ受体 E.IgGFC受体
补体参与的反应是 A.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鼻炎 C.移植排斥反应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血清过敏症
具有免疫调理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C3a B.C3b C.C2b D.C4a E.C5a
下列哪一成分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A.C1q B.C2b C.C4b D.C5a E.C3b
Th1细胞被认为可分泌 A.IL-2 B.IL-3 C.IFN-γ D.GM-CSF E.以上均正确
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是 A.IFN-γ B.IL-3 C.IL-4 D.IL-5 E.IL-6
IFN-γ A.不是由T细胞产生的 B.有免疫调节作用 C.与IFN-α一样作用于相同的受体 D.不是在接触抗原后产生 E.由所有的T细胞亚类产生
关于MHC-Ⅰ类分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A.HLA-Ⅰ类分子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HLA复合体编码 B.主要存在于APC表面 C.主要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 D.参与B淋巴细胞的发育 E.2条多肽链均为MHC编码
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是 A.CD2 B.CD3 C.CD4 D.CD5 E.CD8
下列哪项不是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品 A.抗毒素 B.丙种球蛋白 C.转移因子 D.类毒素 E.胸腺素
MHC编码的Ⅱ类分子主要分布在 A.NK细胞 B.静止的T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B细胞
MHC分子参与下列哪种细胞的分化过程 A.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T淋巴细胞 B.成熟T细胞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 C.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B淋巴细胞 D.前T淋巴细胞分化为成熟T淋巴细胞 E.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
发生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的时间为 A.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 B.发生在感染4~96小时之内 C.发生在感染96小时之后 D.发生在感染12小时之后 E.有时可不发生
在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称 A.小胶质细胞 B.巨噬细胞 C.库普弗细胞 D.破骨细胞 E.单核细胞
关于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错误的是 A.促进局部炎症的发生 B.引起机体发热 C.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D.产生越多,对机体越有利 E.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关于非特异性免疫,正确的是 A.病原菌感染机体96小时后发生 B.经克隆扩增和分化 C.作用时间长 D.需抗原提呈细胞处理抗原 E.无免疫记忆
能加工处理提呈抗原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M细胞 E.T细胞
CD2的配体是 A.LFA-1 B.LFA-2 C.LFA-3 D.VLA-1 E.VLA-2
抗体再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 A.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B.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lgM和IgC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D.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E.抗体的亲和力无改变
一个先天性B细胞缺陷的患者不出现哪一种情况 A.淋巴结中缺乏生发中心 B.血循环中缺乏携带表面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C.脾脏中缺乏浆细胞 D.淋巴结副皮质区中细胞数减少 E.扁桃体萎缩
与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相比,再次免疫应答具有以下哪种特征 A.较长的延迟时间 B.抗体达到稳定状态后,其浓度很快下降 C.需要大量的刺激原 D.循环抗体交叉反应性增高 E.抗原在体循环中持续时间较长
B细胞在第一次受抗原刺激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BCR能识别 A.天然蛋白质抗原决定簇 B.线性决定簇 C.连续决定簇 D.MHC复合物 E.内源性抗原
形成低Ag耐受的细胞是 A.B细胞 B.T细胞 C.T细胞和B细胞 D.单核细胞 E.所有上述因素
I型超敏反应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A.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特异性转移因子 D.生物活性介质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A.过敏性休克 B.特应性皮炎 C.新生儿溶血症 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E.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能通过血清被动转移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E.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迟发型超敏反应 B.速发型超敏反应 C.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
预防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注射 B.给胎儿输母亲的红细胞 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抗体 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抗体 E.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
«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