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
B.一经临床诊断细菌性眼内炎,应立即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
C.首选广谱强效抗菌药物治疗,并应联合用药
D.主要给药途径为结膜下注射及玻璃体腔注射给药
E.不管在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治疗是否有效的情况下,应用糖皮质激素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A.阿米卡星
B.氧氟沙星
C.庆大霉素
D.头孢噻肟
E.氯霉素
A.患者住单间病房并实施床旁接触隔离
B.尽早进行清创术,清除感染组织及坏死组织,取创口分泌物做需氧及厌氧培养
C.必要时应截肢
D.早期足量应用抗需氧菌药物,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
E.疗程视病情及感染程度酌情而定
A.变形杆菌
B.螺旋体
C.衣原体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A.两性霉素B或其含脂制剂联合氟胞嘧啶
B.泊沙康唑联合卡泊芬净
C.卡泊芬净联合米卡芬净
D.泊沙康唑联合氟胞嘧啶
E.氟康唑联合卡泊芬净
A.上呼吸道感染
B.血流感染
C.下呼吸道感染
D.肾盂肾炎
E.盆腔感染
A.卡泊芬净
B.棘白菌素类
C.氟胞嘧啶
D.两性霉素B
E.氟康唑
A.2%
B.4%
C.5%
D.8%
E.10%
A.如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
B.如发生过敏反应,减少用药剂量
C.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
D.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
E.发生休克反应,应给予吸氧及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A.药敏试验结果
B.基础疾病
C.感染部位
D.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
E.发病情况
A.多西环素
B.庆大霉素
C.青霉素G
D.氧氟沙星
E.甲硝唑
A.葡萄球菌、链球菌
B.支原体、衣原体
C.军团菌
D.螺旋体
E.真菌、病毒
A.大肠埃希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A组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克雷伯菌属
A.3~5
B.5~7
C.7~10
D.10~14
E.14~18
A.铜绿假单胞菌
B.肺炎链球菌
C.星形诺卡菌
D.曲霉
E.分枝杆菌
A.鸟分枝杆菌复合群
B.龟分枝杆菌
C.脓肿分枝杆菌
D.偶然分枝杆菌
E.绿脓杆菌
A.可以静脉推注
B.严重肾功能损害时,克林霉素不需调整剂量
C.可用于敏感厌氧菌及需氧菌所致的盆腔炎
D.本类药物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E.肾功能损害时,林可霉素不需调整剂量
A.青霉素
B.氨苄西林
C.阿莫西林
D.第一代头孢菌素
E.第三代头孢菌素
A.3
B.7
C.10
D.14
E.21
A.复杂性腹腔感染患者
B.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症患者
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D.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
E.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庆大霉素
C.甲硝唑
D.替硝唑
E.亚胺培南
A.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科,柯克斯体科,巴通体科中的多个属、种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
B.立克次体为细胞外寄生微生物
C.抗病毒药物应用必须坚持完成全疗程
D.立克次体病可以自愈
E.立克次体病属于性传播疾病
A.氨基糖苷类
B.氟喹诺酮类
C.碳青霉烯类
D.β-内酰胺类
E.氟康唑,棘白菌素类
A.亚胺培南
B.美罗培南
C.帕尼培南
D.厄他培南
E.比阿培南
A.头孢噻肟
B.青霉素G
C.头孢唑林
D.阿米卡星
E.氧氟沙星
A.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争取在给予抗菌药物前,进行角膜病变区刮片镜检、培养和药敏试验
B.一经临床诊断,立即给予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C.应首选窄谱强效抗菌药
D.主要给药途径为局部滴眼及结膜下注射,伴有大量前房积脓者,应同时静脉给药
E.如果经验治疗效果不佳,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调整用药
A.磺胺甲噁唑
B.甲氧苄啶
C.氧氟沙星
D.诺氟沙星
E.呋喃妥因
A.对青霉素G或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禁用本品
B.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C.老年人肾功能呈轻度减退,本品主要经肾脏排出,故治疗老年患者感染时宜适当减量应用
D.青霉素钾盐应快速静脉注射
E.哺乳期妇女应用青霉素时应停止哺乳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6周
A.6小时
B.24小时
C.2天
D.3天
E.1周
A.患眼分泌物较多时,需要包扎,以防再受伤
B.白天用抗菌药滴眼液,睡前用抗菌药眼膏
C.伴有咽炎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者,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应同时口服抗菌药
D.淋病奈瑟菌感染者应及时全身使用足量的抗菌药物,并同时对密切接触者中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或病原菌携带者进行治疗
E.对经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进行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查明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据以调整用药
A.麦迪霉素
B.克林霉素
C.阿奇霉素
D.异烟肼
E.利福平
A.诺瓦克样病毒
B.志贺菌属
C.沙门菌属
D.霍乱弧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A.阿奇霉素、阿米卡星
B.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C.阿奇霉素、林可霉素
D.阿奇霉素、克林霉素
E.阿米卡星、林可霉素
A.氟康唑
B.伊曲康唑
C.酮康唑
D.特比萘芬
E.氟胞嘧啶
A.军团菌
B.肺炎链球菌
C.衣原体
D.支原体
E.大肠埃希菌
A.多西环素
B.替加环素
C.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D.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E.法罗培南
A.梅毒
B.骨髓炎
C.腹膜炎
D.肺炎
E.盆腔感染
A.氨苄西林
B.阿奇霉素
C.舒巴坦
D.阿莫西林
E.克拉维酸
A.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B.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多西环素
C.万古霉素
D.头霉素类
E.氨基糖苷类
A.氯霉素
B.红霉素
C.替加环素
D.麦迪霉素
E.螺旋霉素
A.氟胞嘧啶
B.两性霉素B
C.酮康唑
D.特比萘芬
E.伊曲康唑
A.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抑制DNA螺旋酶
C.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D.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抗叶酸代谢
A.100
B.300
C.500
D.800
E.1000
A.肾毒性
B.胃肠道刺激症状
C.致畸
D.肝毒性
E.过敏反应
A.2~4周
B.4~6周
C.6~8周
D.1~3月
E.3~4月
A.3
B.4
C.5
D.6
E.7
A.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B.氟喹诺酮类
C.β-内酰胺类
D.红霉素、克林霉素
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
A.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B.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
C.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D.自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升
E.格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
A.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
B.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和非无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
C.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和非无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的综合分析
D.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
E.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和非无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的综合分析
A.庆大霉素
B.链霉素
C.多西环素
D.甲硝唑
E.头孢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