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票价格是一个随机变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B.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是恒定的
C.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
D.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历年试卷
A.在对重要业务流程作出必要的了解之后,认为控制没有得到恰当设计或没有得到执行,决定不进行控制测试
B.在对重要业务流程作出必要的了解之后,认为控制测试没有效率,可以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在进行控制测试后,控制测试的结果或其他审计证据表明控制没有有效运行,需要修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
D.在进行控制测试后,控制测试的结果或其他审计证据表明控制有效运行,不需要修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
A.含分红派息的B-S模型
B.不含分红派息的B-S模型
C.股票激励期权模型
D.回望式看跌期权模型
A.每5个月
B.每半年
C.每季度
D.每年
A.二项式定价模型
B.风险中性定价
C.Black-Scholes模型
D.三项式定价模型
A.不含分红派息的B-S模型
B.分红派息的B-S模型
C.回望式看跌期权模型
D.股票激励期权模型
A.1990
B.1991
C.1992
D.1993
A.X≥S
B.X<S
C.X≤S
D.X>S
A.X<S
B.X≤S
C.X≥S
D.X>S
A.设股票现实价格为S,限制期为T年后的股票价格为X,如果投资者仅单买股票,当限制期T年后,股票价格X<S时,可以认为这个T年限制使得投资限制流通股票的投资者损失S-X
B.设股票现实价格为S,限制期为T年后的股票价格为X,如果投资者仅单买股票,当限制期T年后,股票价格X=S时,可以认为这个T年的限制期对于投资者没有损失,不论股票是否存在限制,T年后全部盈利S
C.设股票现实价格为S,限制期为T年后的股票价格为X,如果投资者在投资买股票的同时又购买了一个期限为T,并且在期限T满后的卖出股票行权价为股票初始价S的卖期权(看涨期权),当限制期T年后,股票价格X<S时,股票投资损失S-X
D.设股票现实价格为S,限制期为T年后的股票价格为X,如果投资者在投资买股票的同时又购买了一个期限为T,并且在期限T满后的卖出股票行权价为股票初始价S的卖期权(看跌期权),当限制期T年后,股票价格X<S时,期权的价值为S-X
A.S表示现实股票价格
B.X表示行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
C.T表示股权有效期
D.r表示连续复利计算的年无风险收益率
A.汇率掉期合约
B.掉期合约
C.利率掉期合约
D.掉期协议
A.实物期权
B.看涨期权
C.看跌期权
D.或有资产
A.标的资产
B.实物期权
C.或有资产
D.基础资产
A.发展或增长型看涨期权
B.正在处于申请阶段的专利
C.收缩或退出或转换使用目的的看跌期权
D.掉期合约
A.汇率掉期合约
B.利率掉期合约
C.发展或增长型看涨期权
D.收缩或退出或转换使用目的的看跌期权
A.汇率掉期合约
B.利率掉期合约
C.发展或增长型看涨期权
D.收缩或退出或转换使用目的的看跌期权
A.实物期权实际操作中确定标的资产是十分关键的
B.看涨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当前资产带来的潜在业务或者项目所形成的资产
C.波动率是标的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
D.看跌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实物期权所依附的当前资产
A.2012年2月28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4月1日
D.2012年5月1日
A.财政科学化管理
B.财政精细化管理
C.财政“两基”工作的管理
D.财政系统化管理
A.股票
B.期货
C.企业债券
D.定期存款
A.保持现有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框架
B.体现财政改革相关成果
C.坚持科学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D.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A.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
B.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
C.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
D.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A.适应财政改革的新要求,加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收支和结转结余管理
B.结合科学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C.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了内部成本费用核算
D.加强了财务监督,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
A.中国科学院
B.中国社会科学院
C.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科学事业单位
D.各央企科研院所
A.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B.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C.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D.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并报财务主管部门备案
A.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B.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C.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
D.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与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A.月
B.季度
C.半年
D.年度
A.事业支出
B.办公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A.“两上两下”B“一上一下”
C.“平等对待”
D.“一上两下”
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A.以收定支
B.收支平衡
C.统筹兼顾
D.保证重点
A.严格执行
B.预算调整
C.监督执行
D.落实预算
A.20%
B.40%
C.30%
D.50%
A.1000
B.1500
C.500
D.2000
A.职工福利基金
B.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C.事业基金
D.其他基金
A.公开
B.公平
C.公正
D.择优
A.平均年限法
B.工作量法
C.双倍余额递减法
D.年数总和法
A.转为企业管理的单位
B.撤销的单位
C.合并的单位
D.分立的单位
A.财务监督
B.财务报告
C.财务分析
D.财务收支
A.事中监督
B.事后监督
C.日常监督
D.事前监督
A.65
B.66
C.68
D.69
A.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
B.财政部门
C.主管部门
D.国务院会同财政部门
A.事业收入
B.其他收入
C.经营收入
D.上级补助收入
A.调整了制度的适用范围
B.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
C.规范了事业收入分类
D.健全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A.核定收支
B.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C.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D.超支不补
A.技术服务收入
B.病残儿鉴定收入
C.宣传品制作收入
D.租赁收入
A.基本支出
B.项目支出
C.事业支出
D.经营支出
A.本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
B.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的财政部门
D.本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
A.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B.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
C.收入支出表
D.财务情况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