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试卷
A.由政府主管部门或上级组织部门直接委派或任命
B.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聘任
C.由企业董事会任命
D.由集团公司委派或提名
A.扩大总会计师制度的适用范围
B.理顺总会计师管理体制
C.调整充实总会计师职责权限
D.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A.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
B.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C.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3.5%的部分
D.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A.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
B.分析、领导能力
C.资源管理能力
D.协作、控制能力
A.5:1,2:1
B.2:1,5:1
C.1:5,1:2
D.1:2,1:5
A.发生固定资产购置时合理的借款费用
B.发生无形资产购置时合理的借款费用
C.发生建造期间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D.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借款利息
A.五险一金
B.商业保险中的责任险
C.人寿保险
D.财产保险
A.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B.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
C.金融企业的同业拆借利息支出
D.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A.15%
B.60%
C.15‰
D.5‰
A.1
B.2
C.3
D.5
A.销售收入总额15%
B.销售收入总额30%
C.年度利润总额12%
D.年度利润总额15%
A.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
B.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红利
C.取得的投资收益
D.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
A.销售货物收入
B.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C.提供劳务收入
D.转让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所有权收入
A.要注意区分公益性捐赠与非公益性捐赠。非公益性捐赠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B.年度利润总额,是按照政府规定计算出来的年度会计利润,尚未扣减上一年的亏损的数额
C.超标准的公益性捐赠,不得结转以后年度
D.公益性捐赠有货币捐赠和实物捐赠之分,实物捐赠要视同销售货物和捐赠支出两个行为
A.3
B.5
C.8
D.10
A.企业未使用的房屋和建筑物,不得计提折旧
B.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应计提折旧
C.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
D.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A.5
B.4
C.3
D.2
A.未提足折旧推倒重置的——净值并入重置后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
B.已提足折旧的——按照长期待摊费用,在规定的年限内摊销
C.未提足折旧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改扩建支出并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折旧年限按原确定年限继续计提折旧
D.未提足折旧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改扩建支出并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折旧年限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与尚可使用年限孰短的标准重新确定
A.飞机
B.火车
C.汽车
D.家具
A.房屋
B.家具
C.建筑物
D.机械设备
A.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年限如果短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其按会计折旧年限计提的折旧高于按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计提的折旧部分,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B.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年限已期满且会计折旧已提足,但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尚未到期且税收折旧尚未足额扣除,其未足额扣除的部分准予在剩余的税收折旧年限继续按规定扣除
C.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年限如果长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其折旧应按会计折旧年限扣除
D.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折旧年限如果短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其折旧应按会计折旧年限扣除
A.6
B.12
C.18
D.24
A.30%
B.50%
C.70%
D.80%
A.50%,50%
B.50%,85%
C.85%,50%
D.85%,85%
A.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
B.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规定的比例
C.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D.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规定比例
A.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B.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
C.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D.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A.受赡养人
B.职工
C.其他受益人
D.职工配偶
A.离职后福利
B.辞退福利
C.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D.短期薪酬
A.离职后福利
B.累积带薪缺勤
C.非累积带薪缺勤
D.辞退福利
A.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B.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C.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D.住房公积金
A.医疗保险费
B.累积带薪缺勤
C.非累积带薪缺勤
D.职工教育经费
A.生产成本
B.管理费用
C.在建工程
D.应付职工薪酬
A.离职后福利
B.离职后福利计划
C.设定提存计划
D.设定受益计划
A.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B.当期服务成本
C.设定提存计划
D.设定受益计划
A.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
B.以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
C.将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或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
D.向职工提供企业支付了补贴的商品或服务
A.设定提存计划
B.设定受益计划
C.短期薪酬
D.辞退福利
A.期初义务
B.当期服务成本
C.期末义务
D.福利归属于当年
A.期初义务
B.当期服务成本
C.期末义务
D.福利归属于以前年度
A.期初义务
B.当期服务成本
C.期末义务
D.福利归属于当年
A.长期职工福利基金持有的资产
B.企业应付但未付给基金的提存金
C.符合条件的保险单
D.由企业发行并由基金持有的任何不可转换的金融工具
A.服务成本
B.设定受益净负债的利息净额
C.设定受益净资产的利息净额
D.企业应付但未付给基金的提存金
A.过去服务成本
B.精算利得和损失
C.计划资产回报,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D.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A.3
B.6
C.12
D.18
A.辞退福利
B.精算利得和损失
C.计划资产回报,扣除包含在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D.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A.境外已纳税额扣除额
B.境内已纳税额扣除额
C.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D.境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A.25%,15%
B.15%,25%
C.20%以上,20%以上
D.25%以下,25%以下
A.10%
B.20%
C.30%
D.40%
A.10%
B.20%
C.30%
D.40%
A.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B.按照应税收入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定率核定
C.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测算核定
D.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A.利息所得
B.权益性投资收益
C.转让财产所得
D.特许权使用费所得